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41.42 MB
总页数:37 页
更新时间:2025-08-05
总字数:约4.87千字
文档摘要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从“发现青蒿素”到“分子到药物”)第三部分(从“影响世界”到“发展超越”)第四部分课文结构梳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11段)第三部分(第12-19段)课文结构梳理

小结:我们梳理了两位科学家的科研或教育经历,它们不仅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好奇心等品质,也为我们呈现了科学思考的路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思维,而科学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研历程科研

历程发现

疗效制成

药物影响

世界发展

超越药学

贡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的教育历程童年鲤鱼池边遐想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感到好奇高中时建造电子加速器超凡的想象力超强的好奇心超常的实践力

小结:我们梳理了两位科学家的科研或教育经历,它们不仅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好奇心等品质,也为我们呈现了科学思考的路径。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思维,而科学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

某中学科技人文节,需要展现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校团委发起科普宣讲活动,讲述科学家们的成长历程,探讨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宣讲的首期科学家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情境任务

活动一:

与科学家“面对面”走进科学历程

任务一请查阅相关资料(学法预习部分),从生平、作品、评价三个方面了解两位科学家,并制作科学家介绍展板。

作者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人物风采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人物风骨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人物贡献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知识链接PART.01

它们在人体里各种搞破坏,让我们觉得冷。冲啊有些蚊子体内,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候,跟着进入人体。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摆子的病,就是疟疾。喂!哪儿来的盲流子

世界疟疾日(WorldMalariaDay)由世界卫生大会在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世界防疟疾日

青蒿素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282.34。它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它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秉持着爱因斯坦的精神:探寻“所有事物的原理”。他同时也是电视节目的常客,曾为《夜线》《早安美国》《赖利·金脱口秀》与《六十分钟》的座上宾,更数度出现在美国公共电视(PBS)的纪录片中。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著名科学畅销书作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作品:《构想未来》《超越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