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文件大小:18.28 MB
总页数:30 页
更新时间:2025-08-05
总字数:约2.97千字
文档摘要

《论语》十二章;课前导入;学习目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1.听教师范读,小声跟读,注意读音。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其节奏和句读。

3.教师再次范读,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注意单音节词的意思,其余部分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讨论交流解决。;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

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

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课后练习;;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nì):都是当时的隐士。②耦(ǒu)而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

(1)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答案】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nì):都是当时的隐士。②耦(ǒu)而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