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助力高校文化建设
(山西工商学院思政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作为一个高频词汇,并醒目地出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讲好更加辉煌的中国故事,是新闻传播的职责所在,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1]。他反复强调的这个论断,科学揭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为条件”[2]。要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关键的是要准确理解把握报告中的重大理论观点,着力打造新形势下的新表述、新方式、新概念,把中国故事讲精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要以新气象来引领高校文化建设,明确高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谈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文化自信的脉络来源。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支撑文化自信的底气其实是包含很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指两方面,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令人瞩目的发展现实。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千年之久而不衰,薪火相传而没有中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有特定的历史底色和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在教化育人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感召力。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底蕴深厚;不仅铸就了中华文化璀璨的发展史,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千年来,历史上就曾先后出现过诸子百家盛况,汇集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与人为善、孝悌忠信的家国情怀,发展了和光同尘、不露锋芒的处世理念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世代相承的思想精华和精神特质,与今天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再如,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的神话故事、史诗传说、谚语歇后语、曲艺歌谣等已成为熏陶中国人精神气质、培育中国人价值观念、传承中国人情感与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都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都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历史文化恰如有源之水,涵养着中华民族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和新进步。
诚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但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仅停留在口号的宣讲上,止步于思想环节,不管多么动听,也终将被历史抛弃,故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更要体现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上,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政治建设上,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社会发展上,不断保障改善民生;生态建设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坚定自信的民族和国家,不可逆转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写下了民族进程中新的辉煌。回顾过往,我们也曾让“文明蒙尘”,很多中国人在讲自己文化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游移不定,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些历史文化是包袱。现在我国仅用四十多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创造了世界两大奇迹。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世界上多元文化的摩擦、碰撞、冲击。例如,经济全球化以来一些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追捧和喜爱,玫瑰和巧克力营造了浓厚的浪漫氛围,而“七夕节”却备受冷清;传统节日端午节居然也受到邻国的挑战;万圣节节上的南瓜灯卖得异常火热等。以上事件表明,高校在增强学生新时代文化自信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得还不到位,文化引领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在推动文化繁荣方面不够担当。一个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每一位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必须要在水乳交融的条件下才能不断扎根、不断生长,不可崇洋媚外、不可妄自菲薄。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在百花齐放的文化论争中我国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探索出适合中华文化发展的道路,更好地铸就中华文化的灵魂。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能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树立构建良好环境,只有在实践中充分把握二者的关系,互相依赖、互为前提,才能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较抽象的理论、硬性的说教,故事作为一种讲述的方式,有事实、有情节,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