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松霖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华松:以差异化战略进军机器人赛道.docx
文件大小:39.7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8-05
总字数:约2.94千字
文档摘要

松霖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华松:以差异化战略进军机器人赛道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式进入中央文件,在此后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有涉及。

进入2025年之后,由于美国推出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世界经济遭遇了更大的扰动,这些更迫切地需要中国经济朝着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增效,而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上市公司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力,不久前公布完毕的年报显示,2024年,实体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已占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为了展现A股新质生产力企业的风貌,《证券市场周刊》推出了“对话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

松霖科技(603992.SH)作为在家居领域深耕多年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公司实现盈利4.4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公司又开启了机器人新篇章,受到广泛关注。

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公司管理层对机器人领域需求端的深刻洞察与供给端自身能力的精准匹配——需求端,机器人在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存在重大需求;供给端,公司在大健康领域的长期布局、八年AI技术积累、硬件制造与工业设计能力等,为新赛道提供了坚实支撑。

《证券市场周刊》本期专访松霖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华松,深入解析松霖科技进军机器人领域的战略考量、业务布局、技术路径与未来规划,展现传统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下的创新突破之路。

《证券市场周刊》:松霖科技原本在家居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是什么关键因素促使公司决定进入机器人赛道?是基于行业趋势判断、技术积累优势,还是其他战略考量?

周华松:松霖科技进入机器人赛道主要基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方面的综合考量。从需求端来看,我们判断机器人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存在重大需求;从供给端而言,公司具备与之匹配的核心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公司长期围绕大健康概念布局,与机器人业务的大健康定位高度契合;二是在AI技术领域已有八年研发积累;三是拥有机器人硬件制造能力、突出的工业设计能力及特殊材料应用技术。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将机器人赛道纳入了公司核心战略。

《证券市场周刊》:在决定转型之前,公司内部对于进入机器人领域进行了怎样的讨论和评估?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哪些风险和机遇?

周华松:事实上,公司对机器人领域的思考和筹备已持续5-6年,并开展了实质性工作,目前AI算法团队规模已近100人,因此这并非仓促决策,而是经过了充分评估。从风险与机遇来看,由于公司在底层设计和制造能力上能够实现共享复用,大幅降低了进入机器人领域的风险;而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公司自身能力的匹配,则为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证券市场周刊》:2025年2月成立的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公司整体战略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将承担哪些核心职能,以推动机器人业务的发展?

周华松: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平台,承担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全流程职能。其产品体系主要面向TOB和TOG市场,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后勤、安防、HR、总台、讲解等领域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二是针对医院、康养、护理、养老等大健康行业的机器人系统。我们的核心定位是为TOB、TOG客户提供完整的机器人系统服务。

《证券市场周刊》:除了自主研发,公司通过并购和合作项目,分别为公司在技术、市场、产品等方面带来了哪些具体的优势和资源?

周华松:公司机器人业务的发展将采用“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上市公司资源,通过收购和对外合作拓展业务。收购厦门威迪思后,我们将依托其平台重点发展TOB端的安防、储运、配送及讲解类等后勤总务型机器人。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关注机器人系统领域的优质标的,适时开展新的并购。

《证券市场周刊》:公司在机器人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有哪些核心技术团队?团队成员具备怎样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以支撑机器人业务的技术创新?

周华松:在技术研发上,公司已形成多层次的团队架构。AI领域多年的积累为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在安防、储运、配送、讲解等方向均拥有成熟的专业团队。收购厦门威迪思后,其拥有10年技术沉淀的移动平台团队也加入其中。此外,公司原有的工业设计能力、装配技术及零部件制造技术,都为机器人业务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证券市场周刊》:对于服务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不同类型产品,公司在研发侧重点上有何不同?目前各类机器人的研发进度如何,预计何时能将更多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周华松: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均以TOB、TOG市场为服务对象,未来将重点发展服务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由于更适用于家庭场景,不符合公司的TOB战略定位,目前仅处于研发探索阶段,尚未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