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算法天幕与未来诗学
所有技术革命最终都会沉淀为新的传统。
——读奥登《染匠之手》有感
从电脑、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到手机、微信、短视频、带货直播以及AI,我从来没有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感到过焦虑,只是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媒介、手段、平台给诗歌生态所带来的巨变。甚至,这些媒介还整体提高了诗歌写作水准和大众阅读水平,当然诗歌的曝光度和评骂热度也随之提升。
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更新迭代的算法天幕突然拉开,真正意义上的硅基诗人宣告诞生。
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沦为了激进的屏幕化、数字化和拟像化时代的偶然性碎片,计算机焦虑与手机依赖同时存在。我们不知不觉地发现后工业时代的“机器与文学\话题已经转化、深化为“人工智能美学\和“机器进化论”,大数据机器通过算法逻辑正在进行电子化的“类文本\文学生产和风格化练习,不断升级的“类文本”已经大批量出现。甚至,在文学艺术界,数字化媒介和AI技术、机器语言正在成为新一轮的\体制话语\和\主流诗学”,AI技术已然成为新世界的主导精神和宏大叙事。具有惊奇效果的人工智能逻辑正在改变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语言、人与写作之间的固有伦理关系或契约精神,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普遍事实,人类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世界观以及行业样态、社会现实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变。
DeepSeek在2025年引发的不是大众围观,而是引发了各个行业以及文学艺术的剧烈动荡或挑战性的变革,甚至直接改写了业态内核与生态规则,进而引起了一些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恐慌甚至排斥。目前,我们看到一些行业已经受到了最为现实的挑战,比如DeepSeek就一些病例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诊治方案。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将来肯定有很多相关的行业、职业以及从业人员将会被AI所取代。按照预测,整个社会金字塔结构将只有顶端的2%的人类不会被AI取代,而AI模型强大的算法、升级迭代的速度、覆盖生活的程度将是任何个体的人都无法与之竞争的。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冲预言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
无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他们都被卷入人工智能革命的新浪潮之中了。DeepSeek对诗歌以及文学的整体格局和生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成了新大众文艺的主角。与此相应,无论是生产方式、创作主体还是传播的对象、渠道、方式、范围都时时发生变化。在当年的海德格尔看来,诗歌作为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是与技术、工具对立而言的,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则是技术和机器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也在影响着文学场域。卡尔维诺曾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用塔罗牌创造出一个生产故事的机器,尽管知识分子一直对“机器\\工业\\技术\有着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文学”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动。
对于此前以微软“小冰”为代表的AI生成的诗歌文本,刊物和专业编辑并没有感到过多的焦虑和原创判断的危机。但是随着DeepSeek的出现,AI对诗歌以及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已然不容回避。除了传统纸媒之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文学平台也受到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文本的影响甚至冲击。
人们甚至通过AI评选出近30年中国新诗十大诗人—北岛、海子、欧阳江河、舒婷、西川、于坚、翟永明、顾城、杨炼、多多,这标志着诗歌史叙述的主导权也将发生变化。而DeepSeek锐评诗歌圈更是揭开了当下人类诗歌的诸多症状和弊端,比如精英圈地运动使得诗歌沦为加密电报、语言失血症导致了暴力能指的狂欢、现实感真空导致悬浮的抒情主体、流量时代使得诗性异化等。
如果我们将文学尤其是诗歌看作是不受限制的开放化系统,意识到文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而且极不稳定、面貌各异的文本构成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和理由来对“智能化诗歌\予以屏蔽、敌视甚至抨击。当然,反过来看,面对任何一个新兴的事物以及其所引发的争论,“正反\双方的任何一方持有言之凿凿、真理在握、正义在手的论调都是可疑的,因为他们没有给任何其他的声音提供余地和缝隙。在任何时代,面对文艺和文学问题,我们都不允许决断论和一元论的重新上演。
平心而论,当你作为用户或“顾客\给DeepSeek设定的写作方向和要求越具体,其生成的诗歌“产品”或给出的答案也就越完善,尤其它在模仿某些著名诗人方面的表现已经令人惊叹,尽管在逻辑、构架、修辞、意象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机器思维。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一个用户让DeepSeek模仿臧棣诗歌风格写五首“科幻诗”每首限定在十行之内)的深度思考、算法逻辑以及推演过程。
DeepSeek深度思考的过程:将臧棣的诗歌风格归纳为意象丰富、语言凝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擅长将日常事物赋予哲学或隐喻的意义,比如他常用的“入门\“协会\“简史\等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