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名篇名句默写(讲义)(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589.04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8-05
总字数:约6.53千字
文档摘要

01

02

0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04

05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72篇)

①2021年到2024年,全国卷、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均是情境式理解性默写,分值6分。

②考题既有古文,也有诗词,一般两者会兼顾出现。

③考题填空侧重考查一些含有生僻字、易错字的句子。

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多为根据语言情境填空。这种默写实际上是“古诗文情境式理解性默写”,也即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语言提示填写正确的诗句。

与以前的识记默写填空相比,情境式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

备考策略:

1.背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的72篇古诗文,理解文句(诗句)内涵。

2.清理72篇古诗文句中的通假字、同音字、生僻字及同音异形字,防止写错别字。

考点一

阐释型默写题,侧重考查诗文句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取向。在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中,对要求默写的语句有具体阐释或明显暗示。

(1)(2024新高考Ⅰ卷)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通过简短的两句,引导学生以平凡事物展现宏大主题,并借助日常实例传达深远寓意。

(2)(2023新高考Ⅱ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答此类“阐释型”题目时,首要任务是理解命题者在题干中所阐述的内容,并准确识别语境材料中的关键术语。命题者通常会在题干中使用所要默写的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答题时只需仔细审题,找出这些关键词,并联想包含它们的句子,就能较容易地写出答案。

在后文中,“宏大意旨”与“浅近事例传达深远意蕴”的表述,体现了原文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含义。”两句符合它的诠释。

在例(2)中,提炼关键词“看似闲淡”实为“彻夜难眠”,对应语句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考点二

衔接型默写题旨在确保题干提供的语境材料与要默写的句子在语义上前后连贯,一脉相承。换句话说,被默写的句子是材料句的一部分,在语句内容上能前后承接。

(1)(2023年全国甲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过了几个月后,则“”。

(2)(2023新高考Ⅰ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

(2)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

解答此类“衔接型”题目时,需准确审题,留意相关衔接词,明确要求默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如果不细致审题,这类题目极易被误判为“阐释型”,从而落入命题者的陷阱。

根据“以至”和“则”的衔接词,应填入的结果性词语为“门庭若市”和“时时而间进”。

在例(2)中,根据“自己编写《史记》”遭遇“李陵之祸”,因痛惜未能完成这部书,可准确写出答案“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

考点三

比较型默写题,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中的名言名句和要求默写的句子形成比较。比较的具体角度包括:思想情感、哲理观点、意境或写作手法等。

(1)(2023年全国甲卷)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2)(2023年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解答此类“比较型”题目时,需熟悉并准确理解语境中所引用的名言名句。若无法准确理解用于比较的句子,就难以正确选择要默写的句子。

在例(1)中,通过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描写,结合关键词“相近动作”和“近似心情”,可准确表达内心的愤懑之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在例(2)中,与张孝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相类比,描绘舟行水面的景象,可得出正确答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考点四

意象型默写,是以意象为着眼点进行命题。意象兼具开放性和限制性:符合意象特征的答案可选,不符合者则不可。

(1)(2023年全国甲卷)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2)(2022新高考II卷)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解答“开放意象型”试题时,需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力,灵活运用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与对比——①纵向联系与对比:按照主题、意象、情感、主旨等角度,把历朝历代的古诗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如此可从容应对“开放型意象”题目。②横向联系与对比: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