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立命之学原文及解释
《了凡四训》作者袁黄,他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其思想融合儒、释、道三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是其生平、主要政绩及作品的详细梳理:
一、作者生平介绍
袁黄(1533—1606),字坤仪,初名表,后改名黄,号了凡,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他的生平充满转折,可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早年经历与思想转变
袁黄早年家境尚可,但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最初遵母命学医,以谋生计。后因偶遇儒学大家云谷禅师,受其“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启发,一改过去“宿命论”的观念,转而致力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潜心儒学与行善积德。
2、科举仕途
袁黄在科举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多次应试失利后,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时年53岁,可谓大器晚成。此后步入仕途,历任宝坻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等职。
3、晚年生活
晚年袁黄因遭弹劾罢官,归隐乡里,专注于著书立说与讲学,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思想精华整理成书,《了凡四训》便是其晚年对子孙的训诫之作。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去世,享年74岁。
二、主要政绩
袁黄在为官期间,以务实爱民、刚正不阿著称,主要政绩集中在地方治理与军事事务上:
1、宝坻知县任上(1588—1592年)
改革赋役:宝坻地区土地贫瘠,赋税繁重,袁黄到任后实地调研,重新丈量土地,区分田亩等级,调整赋税标准,减轻百姓负担,同时鼓励垦荒,推动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主持疏浚河道、修建堤坝,解决当地水患问题,改善灌溉条件,保障农业稳定。
重视教育:创办“崇文书院”,邀请名师讲学,推动地方教育发展,培养人才。
2、兵部职方司主事任上(1592年后)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出兵援助,袁黄奉命随军赞画军务(参与军事谋划)。他提出诸多军事建议,如整顿军纪、合理调配粮草等,虽因与主帅意见不合而遭排挤,但仍展现出较强的军事才能。
三、作品梳理
袁黄一生著述颇丰,涵盖思想、学术、文学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如下:
1、《了凡四训》
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袁黄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对儿子袁天启的训诫文集,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核心思想是“命运可通过自身修行改变”,融合儒家修身、佛家因果与道家自省,被誉为“东方励志奇书”。
2、学术与宗教类著作
《历法新书》:研究天文历法的专著,体现其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皇都水利考》:探讨北京及周边地区水利问题的专业书籍,具有实用价值。
《静坐要诀》:结合儒释道思想的养生与修身著作,论述静坐养心之法。
3、文学与杂著
《袁了凡先生文集》:收录其散文、奏疏、书信等,反映其政治见解与人生感悟。
《劝农书》:指导农业生产的实用书籍,体现其重农思想。
四、《了凡四训》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然未几,果如孔公所言。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