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建构电容器模型。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分析电荷量变化及能量转化情况。
2.通过实验探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与所带电荷量的关系,并理解电容概念,即用物理量之比定义电容的过程。知道电容的单位。
3.了解电容器的类型、特性及作用。
4.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一、
1.电容器:由两个相互靠近又彼此绝缘的导体组成。
2.平行板电容器:由两个相互靠近又彼此绝缘的平行金属板组成。
3.电容器的充、
(1)充电:
电容器两极板上电荷量增加,电流减小,电压升高,(电场强度增强)。当电流为零,电压稳定时,充电完成,此时两极板间电压等于充电电压,带等量异种电荷。
(2)放电:
电容器向电阻R放电时,电流表读数下降,电压表读数亦随之减小,导致两极板间电场强度减弱。当电流表读数归零,电压表读数也为零时,放电过程结束,两极板上的正负电荷完全中和。
(3)电容器充、
①充电过程:电源的能量不断储存在电容器中。
②放电过程:电容器把储存的能量通过电流做功转化为电路中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U之比。
2.定义式:C=
3.物理意义:表征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的特性。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符号F,另外还有微法(μF)和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1)击穿电压:施加于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压不得超过特定阈值,超过此阈值将导致电介质击穿,进而损坏电容器。这一极限电压即为击穿电压。
(2)额定电压:电容器能够长期正常工作时的电压。电容器外壳上标的电压即额定电压,这个值比击穿电压低。
(1)电容的决定因素:电容C与两极板间的相对介电常数εr成正比,跟极板的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2)电容的决定式:C=,εr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1)。当两极板间是真空时,C=,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
三、
(1)定义:
(2)分类:聚苯乙烯电容器(图甲)和电解电容器(图乙)。
2.可变电容器:由两组铝片组成,固定的一组铝片叫作定片,可以转动的一组铝片叫作动片。转动动片,使两组铝片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电容就随着改变。
(1)任意两个彼此绝缘且又相互靠近的导体都可组成电容器。
(2)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叫作充电。
(3)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两极板间的电场为匀强电场。
(4)其他条件不变,只增大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则电容增大。
(5)电容器极板间的距离越大电容越大。
(6)电容的单位法拉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任务一:
[例1]如图所示实验中,关于平行板电容器的充、
任务二:
[例2]
公式C定义了所有电容器的电容,对于特定电容器而言,其容纳电荷的能力(即电容)是固定的。此时,Q=CU的关系成立,可以绘制出Q-U图像,该图为过原点的直线,电容C等于直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2.公式C=是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如果改变εr、S、d等数值,也就是改变了电容器本身机构,电容也会随之改变。
[变式训练2-1]有一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势差为3V,现使它的电荷量减少3×10-4C,于是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降为原来的,则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大?电容器原来带的电荷量是多少?若将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量全部放掉,电容器的电容是多大?
[解析]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量为ΔU=U=×3V=2
由C=,得C=F=1.5×10-4F=150
Q=CU=1.5×10-4×3C=4.5×10-4
电容器的电容由其自身属性决定,与带电状态无关。因此,即使电容器极板上的电荷完全释放,其电容值仍保持为150法拉。μF。
[答案]150μF4.5×10-4C150
[变式训练2-2]图示为电容器所带电量与两端电压的关系曲线,若将该电容器的电压从40V降低到36V,下列说法对电容器来说正确的是
C.该电容器的电容为5.0×10-2
D.该电容器的电量变化量为0.20
D.电容的常用单位有μF和pF,1μF=103
[变式训练2-5](多选)传感器是把非电学量(如速度、温度、压力等)的变化转换成电学量的变化的一种元件,在自动控制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该电容式传感器用于测量液面高度h。在金属芯柱外涂覆绝缘物质后,将其置于导电液体中,金属芯柱与导电液体形成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而绝缘物质则作为电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