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docx
文件大小:36.01 K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8-09
总字数:约1.88万字
文档摘要

研究报告

PAGE

1-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概述

1.1双高建设背景解读

(1)双高建设,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旨在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我国将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这一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增强专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积极响应双高建设号召,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三个专业群。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该校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该校相关专业群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双高建设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以2019年为例,中央财政投入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资金达到50亿元。在人才培养方面,双高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2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2)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专业群的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专业群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1.3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的特点

(1)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专业群的设置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其专业群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重点打造了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有力地支撑了地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群占比逐年上升,从30%增长至45%。

(2)双高建设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某高职院校的“现代服务”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实施项目制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据调查,参与项目制教学的学生,其毕业后的创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均有显著提升。此外,专业群建设还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实习机会,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

(3)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建设还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某地区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该校与知名家电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家电维修与安装”专业群,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据统计,该专业群的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岗位晋升率较高,达到7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分析

2.1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现状

(1)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益优化。然而,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专业群设置过于单一,未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仅为60%左右。

(2)其次,专业群建设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群内部资源分散,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导致专业群整体实力难以提升。同时,校际之间、校企合作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间资源共享率仅为40%,校企合作项目仅占专业群总数的30%。

(3)此外,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