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获得成长路标
——《论语》十二章精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通假字的读音和汉字音义结合的特点,培养语感。
2.理解“习”“愠”“罔”“殆”“夺”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3.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回眸童年——成长中的故事和启示”系列的最后一场阅读讨论活动,本场讨论活动将以课文《论语十二章》为核心。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许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怎样面对?如何解决?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行事?你考虑过吗?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过他的学生很多充满智慧的教导。这些都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今天,我们就通过书中一些章节,一起探讨他的思想,看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怎样的启示。
二、预习回顾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2.作品简介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充分诵读,体会谆谆教诲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版),在听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好自己容易读错的读音,并划分好节奏。
课件展示划分好的节奏,学生对照课件内容自查。
展示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yōnɡ)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学生诵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任务二:疏通文意,理解先师用意
诵读《论语》十二章时,孔子与学生交流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么他们具体在讨论什么?请你结合课下注释及提示问题理解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
1.第一章
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君子”的含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重点字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点拨:
“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第二章
圈画本章关键字,并谈谈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重点字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