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一个粗瓷大碗
1.认识“瓷、赵”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禁”。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有关“一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3.感受赵一曼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并向他人介绍赵一曼的事迹。
联系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
“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月日
执教:
板块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粗瓷大碗的相关信息。
(1)出示一个粗瓷大碗图片,指名学生自由说说它的样子以及用途。(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2)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了解它与平时使用的碗有何不同:①学生自由讨论。②教师总结。
陈列位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使用情况:赵一曼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仅仅用过一次
2.引导学生阅读赵一曼的相关介绍,了解人物。
(1)出示赵一曼的相关资料,提问:课前大家还收集了哪些有关赵一曼的资料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到的?
赵一曼(1905-1936),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就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享赵一曼的其他事迹,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认读生字,相机正音:(1)形近字作比较识记,如“联”和“取”作对比,“顿”和“侦”作对比。(2)关注平舌音“瓷”“灶”,翘舌音“赵”“束”“沾”等。(3)联系课文内容,指导认读多音字“还、禁”,引导学生用多音字的两个读音说句子。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组内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指名回答。
板块三再读课文,探究解疑
1.再读课文,说说关于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课文中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
(1)(课件出示第2~4自然段)学习第2~4自然段,品读重点词句。
①从第2自然段中的“早就”“一直”“好不容易”“连忙”这些词中可以知道,赵一曼关心战士、艰苦朴素的品质,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的极度匮乏。(板书:送碗)②朗读第3、4自然段中赵一曼和通讯员的对话,感受赵一曼语气的坚定,她以为这个碗是从人民群众那里得到的,所以让通讯员还回去,体现了她遵守纪律、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板书:还碗)
(2)(课件出示第5~8自然段)学习第5~8自然段,品读重点词句。
①第5自然段中“盛了满满一碗”透露出通讯员对赵一曼同志的爱戴,从“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中的“该”这个字可以看出,赵一曼一直都没有吃饱,也可以看出当时条件的艰苦。(板书:盛饭)②第6自然段中“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表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和同志们不畏艰苦的伟大精神。③第7自然段中“端”“走”“倒”“盛”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赵一曼悄悄倒回高粱米饭的过程,表现了赵一曼关心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板书:倒饭)④第8自然段从炊事员老李的神态描写——“眼里却含着泪花”中,可以看出老李内心的感动,也从侧面烘托出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3)(课件出示第9~11自然段)学习第9~11自然段,品读重点词句。
①朗读小通讯员和赵一曼的对话,感受小通讯员“直叫”中的着急和关心,以及赵一曼“笑”中的豁达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直叫笑)
②理解赵一曼说的话“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小组讨论:碗是真的丢了吗?什么时候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呢?教师指导: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
板块四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1.引导学生交流:从文中能看出赵一曼怎样的品质?
(1)提炼故事情节:①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自己吃野菜粥。②把粗瓷碗给集体用。③笑着回答通讯员的话。
(2)总结:感受赵一曼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关心战士的品质。(板书:艰苦朴素以身作则关心战士)
2.根据板书,学生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像赵一曼这样的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白讲了关于‘粗瓷大碗’的什么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我采用的是“读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让学生能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紧接着反复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