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二年级二班语文课件
主目录
第一部分
课前导读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贺知章(659-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晓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属盛唐前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第三部分
认字识词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hui
xiang
ou
shu
xiang
yin
bin
shuai
xiao
mo
jing
hu
偶然
少小
老大
乡音
无改
鬓毛衰
相识
客人
何处
第三部分
课文赏析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渐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主要看点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已,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主要看点
第四部分
随堂练习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相关标题文字
一群()的孩子,()地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
面对家乡的小顽童,诗人一定想到
()
从自己的角度说明离家时间很长的诗句:
同学们下课
二年级二班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