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线促进估算的理解
【摘??要】数线,即表征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的线,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求小数近似数的难点在于四舍五入,它从整数的区间数判断走向了较为抽象的小数区间数判断。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数线表征数的意义,用多维视角理解估算,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小数估算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也为学生后续建立整数、分数、小数等不同数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数近似数;数线;估算;表征
【课前思考】
数线,即表征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的线,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利用数线估计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一种数学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近似数和估算教学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确切的数扩充到表示范围的区间;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范围。[1]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在编排“小数的近似数”这一内容时,以“求小欣身高的近似数”这一现实问题引入,接着出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这一迁移性结论,并直接给出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看尾数首位,即省略的尾数部分最高位上的数”[2]的方法性结论。这样的编排方式重视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原理的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易出现以下难点:一是为什么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千分位;二是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整数近似数的调研。调研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解答,却说不清楚“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千位”的道理。这一现象暴露出学生对整数近似数的理解并不深刻。“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只要看百分位就可以了?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3]在针对五年级学生(学习过小数的近似数)的访谈中,学生对这些问题一脸茫然。由此可见,学生在近似数原理的自然迁移上具有一定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似数,并能运用近似数解决问题呢?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创造性地运用具象的数线,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通过数线观察,将整数的四舍五入近似法则迁移到小数中;通过数线对比,解决“看尾数首位”这一关键难点,深刻理解“四舍五入”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通过数线推理,深刻理解精确度,体会近似数背后的区间思想,发展学生的测量和数感等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2.在对数线模型的探索中归纳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体会近似背后的区间思想,理解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借助直观数线,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保留的位数不同,求得近似数的精确度也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数线,理解为什么要和中间数进行比较
1.经验回溯:求整百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出示图1。
师:在图1这条数线中,哪些数接近300?哪些数接近400?你是怎么想的?
生:30?、31?、32?、33?、34?这些数接近300;35?、36?、37?、38?、39?更接近400;350正好在中间。
生:十位比5小就接近300,十位比5大就接近400。
师:原来,我们只要看十位就能知道这个数是离300近还是400近。
2.方法回溯:求整十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出示图2。
师:在图2这条数线中,哪些数接近30?哪些数接近40?你是怎么想的?
生:个位比5小就接近30,个位比5大就接近40。
生:只要把这个数和35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条数线,判断数字的近似数时,是和谁进行比较?
生:只要和中间的数35或350进行比较,就能快速判断它的近似数。
师:我们在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都是把这个数和中间的数进行比较,这个方法就是“四舍五入法”,而且中间的数也是要“五入”的。
评析: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近,都是用“四舍五入法”。但随着数域的扩大,学生在小数范围内应用“四舍五入法”有一定难度。与教材直接给出迁移性结论相比,上述环节的设计能为将“四舍五入法”从整数迁移到小数提供直观支持。它承接了整数范围内求近似数的经验,利用观察数线的活动,探究“哪些数更接近”“判断近似数时是和谁进行比较”的关键问题,从而连接“舍”“入”和“远”“近”。学生通过数线上中间数的分段,感知求一个三位数的近似数要关注十位,求一个两位数的近似数要关注个位。以求整百数近似数的方法为例,十位是0~4对应“四舍”,十位是5~9对应“五入”,直观形象地对“四舍五入法”进行了迁移。
二、对比数线,理解“为什么要看尾数首位”
1.保留到整数,为什么只看十分位
师:老师的身高是1.69米,保留整数是多少?
生:1.69比1大,比2小,保留整數可能是1或2。
生:1.69离1远,离2近,所以1.69保留整数是2。
教师出示图3,图中的数线将1和2之间的线平均分成了10份。
师:观察图3中的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