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目标1.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
一、战国七雄1.背景对比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春秋时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变化:2)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3)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田氏代齐)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是,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战国七雄姜齐田氏代齐1)诸侯国数量进一步减少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政局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一、战国七雄2.战国七雄:东南西北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战争的性质由争霸转为兼并。战国形势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齐、楚、燕、韩、赵、魏、秦
一、战国七雄【思考】韩氏、赵氏、魏氏及田氏是何身份?他们夺权说明了什么?他们夺权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卿大夫农具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开垦,实力进一步增强。权力下移,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周王室统治完全崩溃。身份:说明:原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一、战国七雄时期战争名称交战国双方兵力持续时间伤亡人数战争性质春秋城濮之战晋楚8-9万11万1天共约2万争霸战国长平之战秦赵30-50万40-50万3年20万45万兼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4.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5.性质:由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3.目的: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围魏救韩减灶记纸上谈兵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7.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唐朝胡曾《流沙》
一、战国七雄不同:①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②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思考问题: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春秋的特点是争霸,战国的特点是兼并。通过争霸和兼并,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一、战国七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撤军,回师自救。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此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一、战国七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留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才觉中了圈套。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一看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减灶诱敌
一、战国七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因争夺上党,前261年秦攻赵,赵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秦国使用反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