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历史 第11课 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docx
文件大小:31.2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8-14
总字数:约5.5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2

第11课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宋元经济区分布动态图、科技发明原理动画、《清明上河图》分区域解析图、宋词元曲意境插画)、《农桑辑要》(“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梦溪笔谈?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马可?波罗行纪》(“杭州城商贾云集,货物堆积如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宋元经济与科技关联表、经济重心南移阶段示意图、文化成就分类卡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11课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经济:掌握占城稻推广的区域(江淮、两浙)及产量影响;棉纺织业从岭南到松江的传播路线(黄道婆改良技术);商业突破的具体表现(交子、会子的流通范围,市舶司的职能,汴京、杭州、泉州的城市特色);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标志(南宋财政依赖东南、人口分布南多北少)。

科技:识记毕昇泥活字印刷的操作流程(制字→排版→印刷→拆版);指南针从“司南”到“水罗盘”的改进;火药武器的演进(火球→突火枪→铜火铳);沈括《梦溪笔谈》的科技条目(磁偏角、石油命名);郭守敬《授时历》的测算精度(与公历误差仅26秒)及天文仪器(简仪、高表)。

文化:理解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的风格差异及社会背景;元曲的组成(杂剧、散曲)及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主题;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细节、赵孟頫“书画同源”);理学的核心范畴(“理”为万物本源、“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填充“经济重心南移阶段示意图”,分析南移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开发)与表现,提升历史归纳能力。

结合《梦溪笔谈》描述,还原活字印刷术的操作步骤,培养史料实证与动手模拟能力。

分类整理“文化成就分类卡”(文学、艺术、思想),强化信息整合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棉纺织业技术改良(黄道婆)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联,理解生产力进步对生产关系的推动。

时空观念:在地图上标注占城稻推广路线、棉纺织业传播路径;在时间轴上精准标注“交子出现(1023年)→活字印刷发明(1045年)→《授时历》颁布(1281年)”。

史料实证:依据《马可?波罗行纪》对泉州港的记载,验证宋元海外贸易的繁荣;通过《农桑辑要》条文,佐证棉纺织业在北方的推广。

历史解释:结合南宋偏安局面,分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难酬;对比雕版与活字印刷效率,解释技术革新的必然性。

家国情怀:通过三大发明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印刷术促进文艺复兴、指南针推动新航路开辟),增强民族自信;通过文天祥《正气歌》与陆游《示儿》的爱国诗句,传承家国情怀。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黄道婆改良棉纺技术体现的“工匠精神”;毕昇、郭守敬的创新精神;朱熹“为学之序”对职业教育的启示(严谨求学、注重实践)。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黄道婆“虚心学习黎族技术并改良工具”的经历,讨论“职业技能提升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价值引导:结合《窦娥冤》中“善恶终有报”的主题,探讨“公平正义”的古今追求,关联职业道德规范。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宋词元曲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经济繁荣—科技突破—文化世俗化”的内在逻辑(如商品经济发展催生市民文化,市民需求推动科技实用化)。

关键:以“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经济活力滋养文化”为线索,通过动态地图、步骤动画、史料原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宋元文明动态图谱”)“这幅图谱呈现了宋元时期三个关键场景:江南稻田的丰收景象、泉州港的远洋商船、临安城的勾栏瓦舍。它们分别对应经济、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今天我们就通过具体史料和细节,还原这个‘创新与活力并存’的时代。”

学生活动:观察图谱中“占城稻、罗盘、杂剧舞台”等元素,回忆宋元政权并立的背景(辽宋夏金并立→元朝统一),思考“稳定与发展的关联”,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3分钟)

教师主导:

1.播放专题短片《宋元:改变世界的三百年》:分三幕——“稻花香里说丰年”(占城稻推广)、“舟楫穿梭通四海”(指南针航海)、“灯火阑珊话悲欢”(元曲表演),每幕配对应史料片段(如“苏湖熟,天下足”“舟师识地理,阴晦观指南针”“勾栏瓦舍,终日喧呼”)。

2.提问:“短片中哪一细节最能体现‘宋元为何领先世界’?结合史料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1.记录关键信息:占城稻(粮食增产)、指南针(航海)、勾栏(市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