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隋唐经济分布详图、科技成就时间轴、唐诗意境动画、乐舞场景复原图、天文仪器示意图、手工业作坊分布图)、《新唐书?食货志》(“江淮之间,仓廪丰实”)、《金刚经》雕版题记(“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杜甫《忆昔》诗句、《唐六典》(手工业作坊记载)、僧一行《大衍历》序(“验于天象,合于轨度”)、《唐国史补》(“扬州富庶甲天下”)、唐诗风格对比表、科技成就影响示意图、时间轴填空卡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经济:识记曲辕犁、筒车的改进;丝织业(蜀锦)、制瓷业(唐三彩)的成就;长安城的商业布局(东市、西市)与对外贸易(丝绸之路)。补充造船业(能造载千吨粮的海船)、矿冶业(铁产量居世界前列);大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具体作用(粮食、丝绸转运);市坊制度的细节(市门按时启闭、官员管理物价)。
科技:掌握李春设计的赵州桥(世界最早石拱桥)、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军事)。新增僧一行实测子午线(世界首次)、《大衍历》(精准预测节气);医药学成就(孙思邈《千金方》“药王”及养生理念)。
文化:理解唐诗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风格);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绘画(吴道子)的艺术特色;佛教、道教的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补充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融合胡汉风格)、教育(官学“六学二馆”及科举与教育的关联);书法中欧阳询“欧体”(楷书严谨)与绘画中阎立本《步辇图》(历史纪实)。
2.能力目标
通过时间轴填空,梳理隋唐科技文化成就的时序(含“僧一行测子午线”“《千金方》成书”等新增节点),提升时空整合能力。
结合《忆昔》《唐国史补》等史料,分析经济繁荣与诗歌创作、城市发展的关联,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绘制“科技成就影响示意图”,标注科技发明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含天文、医药领域),强化逻辑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曲辕犁、筒车与农业产量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造船业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关联,理解生产力对商业范围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在时间轴上标注“赵州桥修建→《金刚经》印刷→火药应用→僧一行测子午线”的节点;在地图上定位长安、扬州、广州等经济文化中心及外贸港口,明确空间分布。
史料实证:依据《金刚经》雕版题记验证雕版印刷术的成熟时间,结合《唐六典》中“少府监掌百工技巧”验证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与分工。
历史解释:结合李白“诗仙”与杜甫“诗圣”的风格差异,分析盛唐与中唐的社会变迁;通过《秦王破阵乐》与《霓裳羽衣舞》的对比,解释乐舞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家国情怀:通过唐诗中的家国情怀(如杜甫《春望》)、科技发明中的创新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科技发明中的创新精神(如赵州桥的设计、造船技术的突破);唐诗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白居易《卖炭翁》);乐舞体现的文化包容(胡汉融合)。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李春设计赵州桥时“敞肩拱”的创新思维、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的严谨态度,讨论“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价值辨析:结合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探讨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通过《霓裳羽衣舞》的胡汉元素,理解“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意义。
5.教材分析
重点: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含新增造船业、矿冶业);唐诗的艺术成就;雕版印刷术与火药的影响,及新增的天文、医药成就。
难点:经济基础(农业、商业)与科技文化繁荣的内在联系(如经济剩余推动科技研发、艺术创作及教育发展)。
关键:以“经济繁荣为根基,科技突破为动力,文化繁荣为表现”为逻辑链,通过史料与图像具象化抽象关联,兼顾原有核心内容与新增拓展点。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隋唐文明全景图”)“这幅图涵盖了隋唐时期的农田、工坊、集市、诗会、寺庙、海船、天文台等场景,既有曲辕犁、唐诗等已知成就,也包含造船、天文观测等新增内容。今天我们整合这些知识,探索隋唐‘经济富庶、科技领先、文化璀璨’的整体面貌。”
学生活动:观察图中细节(如农民使用筒车、工匠造船、僧人测日影),联想已学的隋唐政治制度,思考“制度、经济、科技、文化的联动关系”,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1.播放整合版短视频《盛唐气象?全景篇》(3分钟):动画串联场景——农民用筒车灌溉、长安西市胡商交易、李白饮酒赋诗、工匠雕刻佛经、海船远航、僧人测日影、宫廷乐舞表演,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