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11月3日
(三)授课课时:第1课时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隋唐政权演变全景时间轴、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图、唐朝民族分布详图、《隋书》《旧唐书》《唐蕃会盟碑》史料扫描图)、杨坚《开皇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武则天《臣轨》(“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唐蕃会盟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资治通鉴?唐纪》(藩镇割据记载)、“隋唐政治发展全表(整合版)”“唐朝多民族交往详表(整合版)”“制度创新对比分析卡”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政治演变:涵盖隋朝建立(581年)与统一(589年)、《开皇律》法治创新、科举萌芽;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发展(含武则天殿试、武举)、两税法推行;安史之乱(755-763年)及藩镇割据特征(财政、军事、人事自主权)。
民族交融:包括吐蕃(文成公主入藏、823年会盟)、突厥(都督府设置)、回纥(册封与军事合作)、靺鞨(渤海国“海东盛国”)、南诏(册封与技术学习)的交往史实;理解“华夷一家”理念与“天可汗”制度的内涵。
关联逻辑:明确隋朝制度对唐朝的奠基作用,认识制度创新与民族政策对国家强盛的共同推动。
2.能力目标
通过“隋唐政治发展全表”,梳理制度从“创立-继承-发展”的脉络,提升历史归纳能力。
结合《唐蕃会盟碑》等史料,分析民族交往的多元形式,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绘制“唐朝民族交往辐射图”,整合各民族与中央的互动,强化时空综合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分析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认识制度失衡对国家的影响。
时空观念:在时间轴上标注“隋建立→唐统一→武周→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节点;在地图上补全靺鞨、南诏位置,明确边疆治理的空间范围。
史料实证:依据《开皇律》条文对比魏晋酷刑,验证法治文明的进步;通过《臣轨》解读武则天的用人理念。
历史解释:结合科举制的发展(从分科考试到殿试),说明其如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与政治稳定。
家国情怀:通过唐蕃会盟“永结盟好”的约定,体会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传统,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隋唐制度创新中的“公平理念”(如科举制、《开皇律》)对接当代社会公平与法治建设;“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呼应民族团结政策。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如职业资格考试)的共性,理解“公平竞争”的古今贯通。
价值辨析:讨论“唐朝民族政策对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强化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
5.教材分析
重点: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发展;唐朝与吐蕃、渤海国、南诏的民族交往。
难点:制度创新(如两税法)与社会变化(土地私有化)的关联;民族交往中“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关键:以“制度韧性”和“民族包容”为两条主线,通过整合表格与史料,将分散知识点系统化,突出历史逻辑与现实关联。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隋唐历史整合图谱”)“这张图谱包含了从隋朝制度奠基到唐朝民族交融的全部核心知识点,既有我们已学的三省六部制、文成入藏,也有新增的《开皇律》、渤海国等内容。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碎片’拼接成完整的历史画卷,理解隋唐强盛的深层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谱,标记已学与新增知识点,明确本节课的整合目标,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1.播放整合版短视频《隋唐:制度与交融的双螺旋》(3分钟):融合隋朝《开皇律》条文、唐朝殿试场景、渤海国贸易、唐蕃会盟碑等画面,配文字“制度为骨,交融为血,铸就黄金时代”。
2.提问:“视频中‘制度’与‘交融’两条线索如何相互支撑?(如科举制选拔的人才推动民族政策实施)”
学生活动:
1.记录关键词:法治、科举、民族会盟、贸易。
2.小组讨论后发言:“好的制度能选拔人才,人才又能制定好的民族政策,促进交融……”
教师总结:“制度创新保障国家高效运转,民族交融增强国家韧性,两者共同构成隋唐强盛的‘双引擎’。接下来我们系统学习这两条线索。”
(三)隋唐政治演变(18分钟)
教师主导:
1.隋朝:制度奠基:
(1)统一与法治:589年灭陈统一后,杨坚颁布《开皇律》,展示条文对比(废除宫刑、减少死刑条目),引用“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说明其“宽简”特点,为唐朝《唐律疏议》奠定基础;同时推行均田制与大运河工程,兼顾民生与国家需求。
(2)选官创新:隋文帝“分科考试”(如“秀才科”考策论)打破士族垄断,与九品中正制的“门第优先”形成对比,为唐朝科举制提供雏形。
2.唐朝:制度发展与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