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动态地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示意图、《魏书?高祖纪》选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天下三分”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诏》(“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政权更迭时间轴填空表”“民族交融措施分类卡”“孝文帝改革辩论词模板”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主要政权更迭脉络: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理解民族交融的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禁胡服胡语、改汉姓、通婚姻等)。
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并存,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填写“政权更迭时间轴”,梳理复杂历史线索,提升时空整合能力。
结合《迁都洛阳诏》史料,论证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作用,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分组辩论“孝文帝改革是否应该彻底汉化”,锻炼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北方战乱与人口南迁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人口流动”的规律。
时空观念:在动态地图上标注“三国鼎立→南北朝并立”的空间变化,明确政权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史料实证:对比《魏书》中改革前后鲜卑贵族服饰的记载,验证“胡服改汉服”的史实。
历史解释:结合“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图像资料,解释民族交融的双向性(少数民族汉化与汉族吸收胡风)。
家国情怀:通过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政权更迭中蕴含的“统一是历史大势”(如西晋短暂统一、北周为隋唐统一奠基);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的“主动融入中华文明”的智慧。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北魏孝文帝“改汉姓”(拓跋氏改为元氏)的决策,讨论“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的作用”。
价值辨析:辩论“民族交融中应如何保持本民族特色”,结合当代民族政策理解“多元共生”的意义。
情境体验:分组设计“假如我是南朝使者访问北魏,会看到哪些民族交融现象”,强化历史现场感。
5.教材分析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脉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辩证关系(分裂时期的战乱客观上促进各民族迁徙与交往,为统一积蓄力量)。
关键:通过动态时间轴和地图简化复杂的政权更迭,用具体史料(如改革诏令)将抽象的“民族交融”转化为可感知的政策与生活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多媒体课件中“三国鼎立形势图”与“南北朝并立图”对比)“同学们,左边地图是公元220年的三国,右边是公元500年的南北朝,短短300年间,中国版图上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更替。这些政权如何演变?又带来了哪些新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
学生活动:观察两张地图中政权数量的差异(三国→南北多政权),小声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政权”,快速聚焦课堂主题。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①播放短视频《五胡乱华与衣冠南渡》(2分钟):动画演示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匈奴、鲜卑等)与中原汉人南迁(逃往江南)的场景,配文字“这是一场持续300年的民族大迁徙,也是一场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②提问:“视频中‘迁徙’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碰撞’之后会有‘融合’?”
学生活动:
①观看视频时记录关键信息:少数民族内迁、汉人南迁、民族杂居。
②小组抢答:“不同民族住在一起,会互相学习!”“可能会有冲突,但慢慢会变成一家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年,既是政权频繁更迭的‘分裂时代’,也是各民族深度交融的‘孕育时代’——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主线。”
(三)政权更迭的复杂脉络(12分钟)
教师主导:
(1)三国与西晋:
①展示“三国鼎立形成时间轴”(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建吴),结合《三国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讲解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格局。
②再展示“西晋统一地图”(280年灭吴),强调其短暂统一(316年灭亡)的原因(八王之乱、少数民族起义)。
(2)东晋与南北朝:
①播放“东晋与十六国分布动画”(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北方十六国并立),说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的特点;
②展示“南北朝更替图”(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