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docx
文件大小:25.0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8-14
总字数:约2.8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2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X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良渚玉琮等高清图片)?;短视频(《中华文明起源》3分钟精华版);时间轴简表;考古图片卡片(半坡陶器、河姆渡稻谷)?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年代与特征;理解农业革命(粟作、稻作)的意义;概述夏商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表格归纳原始人类特征;结合图片分析农业对定居生活的影响。?

3.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在时间轴上标注原始人类与早期国家的年代。?

史料实证:通过考古图片(如半坡彩陶)推断先民生活状态。?

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增强文化认同。?

4.思政设计

结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5.教材分析

重点: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理解“国家”的基本特征(城市、阶级、权力机构)。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手持元谋人牙齿化石复制品走进教室)“同学们早上好!请大家看看老师手里这个‘宝贝’——这是170万年前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复制品。今天我们就从这块牙齿开始,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先请班长清点人数,其他同学可以小声交流:你印象中最古老的中国古人是什么样的?”?

学生:(班长报数)“老师,我在纪录片里见过北京人,他们长得有点像猿!”“我知道山顶洞人会做装饰品!”?

设计意图:用实物复制品引发好奇,自然衔接课前预热。?

(二)新课导入(8分钟)?

教师:(播放《良渚古城》3分钟短片,聚焦3处细节:①周长6公里的城墙②深5米的护城河③刻有“神徽”的玉琮)“短片里的良渚古城距今5300年,相当于传说中炎帝黄帝的时代。大家注意到这三个细节了吗?(出示玉琮放大图)这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每毫米刻有3-4条线,比头发丝还细!现在请小组讨论2分钟:‘没有金属工具的古人,如何完成这些工程?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关键词)?

组1:“他们可能用石器慢慢凿,需要很多人合作!”?

组2:“有统一的指挥者,不然修不了城墙和护城河。”?

教师:(点评)“大家观察得很敏锐!大规模工程需要组织能力,精美的玉器说明有专门工匠——这正是‘文明’的信号。今天我们就追溯:从原始人群到早期国家,中华文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考古细节设问,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三)原始人类的演进(9分钟)?

教师:(展示对比图: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骨复原像/山顶洞人骨针)“请大家观察这三组文物,完成表格第一列‘体质特征’:元谋人牙齿粗壮,北京人眉骨突出、下巴后缩,山顶洞人已经和现代人很像了——这就是300万年人类进化的缩影。”(板书:体质特征:猿人→接近现代人)?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老师,山顶洞人的骨针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出示骨针复制品)“这是用兽骨磨制的,能缝制兽皮衣服。再看工具:元谋人用打制石器(出示图片:粗糙的砍砸器),北京人会保存火种(展示灰烬层考古图),山顶洞人还会人工取火。请大家完成表格后思考:‘火的使用对人类有哪些改变?’”?

学生:(抢答)“能吃熟肉,更健康!”“晚上能照明,防御野兽!”?

教师:(总结)“火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对比强化时空观念,用问题链激活思维。?

(四)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12分钟)?

教师:(切换PPT:半坡遗址窖穴里的粟粒/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堆积)“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发明了农业。大家看,半坡人种粟,河姆渡人种稻——这两种作物至今仍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粮。再看工具(展示磨制石斧),比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锋利得多,适合开荒种地。”?

学生活动1:(发放连线题卡片,3分钟完成)?

?

遗址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典型器物

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

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吊脚楼)

骨耜

教师:(抽查小组答案,纠错后提问)“为什么半坡人造半地穴屋,河姆渡人住吊脚楼?”?

学生:“北方冷,半地穴暖和;南方潮湿,吊脚楼防蛇虫!”?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4分钟)“农业如何改变生活?请从‘居住、分工、工具’三个方面举例。”?

教师:(引导总结)“农业带来定居(村落)、分工(农民/工匠)、剩余产品(贫富分化),这是文明的基石。”?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问题(房屋、作物)降低理解难度,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