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历史 第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docx
文件大小:32.48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8-14
总字数:约5.1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2

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科技文化成就示意图、史料原文扫描图、对比表格模板、书体与石窟图片)、《九章算术注》(刘徽割圆术)、《脉经?序》(王叔和)、《宋书?天文志》(何承天历法)、《晋书?王羲之传》(书法评价)、“科技成就时间轴对比表(整合版)”“书法风格分析表(整合版)”“文化成就分类表”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科技领域:掌握祖冲之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刘徽割圆术、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何承天《元嘉历》、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核心成就。

文化领域:理解王羲之《兰亭序》与行书特点、钟繇楷书贡献、顾恺之“以形写神”与《女史箴图》;识记建安文学(三曹七子)、山水诗(谢灵运)、宗教艺术(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的特征。

分析时代背景:民族交融、江南开发、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科技成就时间轴对比表”,梳理数学、医学等领域的继承关系(如刘徽→祖冲之),提升历史脉络整合能力。

结合《脉经》《齐民要术》等史料,论证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征,培养史料实证与应用能力。

对比不同书体与石窟风格,归纳“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锻炼比较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江南农业发展与《齐民要术》的关联,理解经济基础对科技的决定作用;结合建安文学内容,分析社会现实对文化风格的影响。

时空观念:在时间轴标注科技文化成就的时序(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地图标注石窟位置与佛教传播路线,建立时空关联。

史料实证:依据《九章算术注》验证割圆术与圆周率的继承性,通过《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记载,理解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

历史解释:结合东晋士族文化,解读王羲之书法“自然飘逸”的社会根源;通过石窟风格演变,说明民族交融的文化表现。

家国情怀:通过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与独特的文化艺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体会“工匠精神”的古今传承。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祖冲之、刘徽的“精益求精”精神,对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书法、石窟艺术的“多元融合”,体现中华文明包容特质。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贾思勰“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治学态度,讨论职业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实践体验:组织硬笔书法临摹(选《兰亭序》片段),强调“专注耐心”的工匠精神,关联专业技能训练。

5.教材分析

重点:祖冲之与圆周率、《齐民要术》、王羲之与《兰亭序》、石窟艺术的民族交融特征。

难点: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如乱世为何催生多元文化);书体演变与时代需求的适配性。

关键:通过整合表格、高清图像、史料原文,将分散知识点系统化,用“继承-创新”“多元-融合”两条线索串联内容,兼顾全面性与逻辑性。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科技文化整合图谱”)“这张图谱包含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数学、医学、农业等)与文化(书法、文学、宗教等)的核心成就。今天我们要系统梳理这些内容,既要看到‘祖冲之、王羲之’等代表成果,也要发现‘刘徽、王叔和’等隐藏的智慧结晶。”

学生活动:观察图谱,标记已学知识点(如祖冲之、《兰亭序》),对新增内容(如《脉经》、建安文学)产生探究欲,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①播放整合版短视频《乱世中的文明全景》(3分钟):包含数学计算、农具改进、医生诊脉、文人创作、石窟雕刻五个场景,配文字“分裂时期的中国,科技求实用,文化重融合”。

②提问:“视频中哪些场景体现了‘实用’?哪些体现了‘融合’?这些特征与时代背景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

①观看视频时记录关键词:圆周率、农具、脉诊(实用);书法、石窟(融合)。

②小组讨论后发言:“乱世需要解决吃饭、治病问题,所以科技重实用;民族杂居让文化互相学习,所以有融合……”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既是应对乱世的生存智慧,也是民族与中外文化碰撞的成果。接下来我们逐一探索。”

(三)科技成就(18分钟)

教师主导:

(1)数学与天文:

①刘徽与割圆术:展示“割圆术动态示意图”(将圆分割为3072边形),引用《九章算术注》“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说明其“极限思想”为祖冲之奠定基础。

②祖冲之与圆周率:结合“圆周率对比表”,强调其“小数点后七位”及“密率355/113”的突破,对比欧洲1573年才达到同等精度,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