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5课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汉代牛耕示意图、水排工作动画、《史记》书影、造纸术流程示意图)、《汉书?食货志》(“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后汉书?蔡伦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秦汉经济成就对比表”“科技发明影响连线题”“文化遗产分类表”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5课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秦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牛耕推广、代田法、漕渠等水利工程)、手工业(丝织业提花机、冶铁水排)、商业(丝绸之路贸易)。
理解科技成就:西汉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医学贡献;张衡地动仪的科技价值。
掌握文化特点:《史记》的史学地位(司马迁与纪传体通史);汉赋的文学特色;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的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汉书?食货志》关于代田法的记载,归纳农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对比“竹木简与纸”的使用场景,论证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培养历史比较能力。
分组撰写“假如我是汉代史官,记录一项科技发明”的短文,锻炼历史情境再现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秦汉农业工具改进(如犁壁推广)与粮食产量增长的关系,理解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在时间轴上标注“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魏晋纸的普及”的演进过程,明确科技发展的时序性。
史料实证:结合《后汉书?蔡伦传》原文,验证“造纸术原料改进”的史实,区分史料类型(文献史料)与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依据丝绸之路路线图,解释“经济交流如何推动科技文化互鉴”(如西域作物传入与中原技术西传)。
家国情怀:通过《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学理念,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秦汉科技发明(造纸术、地动仪)体现的创新精神;《史记》蕴含的“实录”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
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凸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的成就,讨论“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担当”。
价值辨析:辩论“造纸术与地动仪,哪项发明对世界影响更深远”,结合史料说明理由。
情境体验:分组设计“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清单”,列举中原与西域交换的商品及文化元素,理解文明互鉴的意义。
5.教材分析
重点: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史记》的史学价值。
难点:理解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繁荣的内在联系(如农业剩余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进而为科技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关键:通过文献史料(如《汉书》《后汉书》选段)和图像资料(如壁画、示意图),将抽象的“发展”具象化,如用“代田法示意图”说明耕作技术如何提高产量。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多媒体课件中“汉代画像石牛耕图”)“同学们,这幅画像石描绘了汉代农民耕地的场景——牛拉着带有犁壁的犁,深耕土地。这种耕作方式比战国时期效率提升3倍以上。今天我们就从经济、科技、文化三个维度,看看秦汉时期的中国有多‘先进’。”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中“牛耕+犁壁”的细节,小声交流“和现在的耕地方式有什么不同”,快速聚焦课堂主题。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①播放短视频《如果没有纸》(2分钟):模拟场景——战国学者用竹简写字(需两人抬一卷书),西汉用帛书(价格昂贵),东汉用纸(轻便廉价),配文字“纸的发明,让知识传播‘轻’了起来”。
②提问:“视频中三种书写材料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哪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又依赖什么基础?”(引导学生从“科技”“经济”角度思考)
学生活动:
①观看视频时记录关键信息:竹简笨重、帛书昂贵、纸轻便廉价。
②小组抢答:“反映了科技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才能造出纸!”
教师总结:“没错,科技发明离不开经济基础,而科技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今天我们就学习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10分钟)
教师主导:
(1)农业
①展示“代田法示意图”(将土地分成三垄三圳,轮流耕种),结合《汉书?食货志》记载“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讲解赵过发明的代田法如何提高产量;同步展示“漕渠、白渠示意图”,说明水利工程对灌溉的保障作用。
②提问:“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的进步,会给社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引导学生联系“粮食增产→人口增长→手工业发展”)
(2)手工业与商业
①播放“水排工作动画”(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对比“人力鼓风”与“水力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