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3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秦灭六国动态地图、兵马俑坑全景图、小篆与隶书对比图)、《史记?秦始皇本纪》选段(“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里耶秦简“迁陵县徒作簿”、郡县制与分封制对比表格、“秦朝措施连连看”游戏卡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3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秦朝统一的时间(前221年)、建立者(嬴政)及定都咸阳的基本史实。
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凿灵渠。
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表格,培养历史比较能力。
结合秦权、里耶秦简等史料,论证“秦朝措施如何巩固统一”,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分组模拟“秦朝官吏推行新政”,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制度运作逻辑。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战国后期经济发展(如铁器普及)与民族交融趋势,理解统一是历史必然。
时空观念:在动态地图上标注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明确统一进程的时空关联。
史料实证:观察秦半两钱与六国货币图片,推断“货币统一如何促进商业发展”。
历史解释:结合长城、灵渠的工程遗址,解释秦朝边疆治理对民族交融的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的措施,认识统一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保障,增强国家认同。?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强调“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体现制度创新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展示灵渠水利工程示意图,讨论“国家组织力对重大工程的保障作用”。
价值辨析:辩论“秦朝严苛的制度是巩固统一的必要手段还是暴政的开端”,结合驰道修建与徭役负担的史料。
情境体验:分组设计“假如我是秦朝史官,如何记录统一后的变化”,强化历史责任感。
5.教材分析
重点:秦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及其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难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的关系)。
关键:通过具体史料(如文物、文献)将抽象制度具象化,如用“铜权”说明度量衡统一的实操性,用“里耶秦简”印证郡县制的运行。?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同学们,大家看这个青铜器——它叫‘秦权’,是秦朝的秤砣。上面刻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猜猜这句话记录了什么大事?”(等待学生回应后)“今天我们就学习这场‘尽并兼天下’的变革——秦朝统一。”
学生活动:观察铜权上的文字,小声讨论“可能和秦始皇统一有关”,快速聚焦课堂主题。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①播放动画短片《战国七雄的纷争》(2分钟),展示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的混乱场景(如各国货币不同、文字各异)。
②提问:“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商人,从赵国到楚国做生意会遇到哪些麻烦?”(引导学生从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
①观看短片时记录“混乱表现”(如“买东西用的钱不一样”“写的字别人看不懂”)。
②小组抢答:“货币不同,需要兑换很麻烦!”“道路宽窄不一样,马车过不去!”
教师总结:“正是这些混乱,让统一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这个使命。”
(三)秦灭六国与统一的实现(10分钟)
教师主导:
①展示“秦灭六国时间轴地图”,动态演示前230年至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的过程,强调“远交近攻”策略。
②补充史料:“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讲解嬴政定“皇帝”称号的用意(强调至高无上的权力)。
学生活动:
①在自备的地图上标注六国灭亡顺序,同桌互相检查。
②思考:“嬴政为什么要把自己称为‘皇帝’?”(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想说明自己的功劳比古代帝王大”)
教师点拨:“‘皇帝’称号体现了权力的集中,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四)巩固统一的措施(15分钟)
教师主导:
1.政治制度:
①展示“三公九卿制结构图”,讲解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的职能,强调“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②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示意图”,提问:“郡县制下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和分封制的世袭诸侯有何不同?”
2.经济与文化:
①展示“六国货币与秦半两钱对比图”,实物演示秦半两钱(圆形方孔)的使用便利;出示铜权,说明“度(长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