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一、作者生平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取得极高成就,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生平关键阶段:
1、早年得志(1037~1069)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弟弟苏辙亦是著名文人。他自幼聪慧,21岁与苏辙同榜进士及第,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名声鹊起。初任凤翔府签判(今陕西凤翔),后回京任职,历任史馆编修、判官告院等职,期间文风渐成,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2、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1079~1084)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过于激进,写下多篇批评时政的诗文。1079年,御史弹劾其诗“谤讪朝廷”,酿成“乌台诗案”,苏轼险遭处死,后经多方营救,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实则被监视居住。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黄州期间,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思想趋于成熟,创作进入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作均诞生于此。
3、元祐更化与外放(1085~1093)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临朝,启用司马光等旧党,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侍读等职。但他反对旧党全盘废除新法,主张“参用所长”,因而遭新旧两党排挤,自请外放,历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在杭州任上,他疏浚西湖,筑“苏堤”,深受百姓爱戴。
4、晚年贬谪与病逝(1094~1101)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苏轼被列为旧党核心,一贬再贬,从惠州(今广东)到儋州(今海南),成为宋代贬谪最远的官员之一。在蛮荒之地,他仍讲学授徒,传播中原文化,甚至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诗句。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二、主要作品梳理
苏轼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现存诗2700余首、词300余首、文数千篇,另有书画作品传世。
1、诗
题材:涵盖民生疾苦(《吴中田妇叹》)、山水田园(《饮湖上初晴后雨》)、咏史抒怀(《题西林壁》)等。
特点:“以文为诗”,善用比喻、夸张,风格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词
突破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创豪放词派,将怀古、说理、抒情融入词中。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议论文逻辑严密(《晁错论》),记叙文汪洋恣肆(《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4、书画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绘画以墨竹见长,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跨越时代与领域:
1、文学革新
词坛: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拓宽词的题材与意境,为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奠定基础,后世“苏辛”并称,成为宋代词坛两大主流之一。
诗文:“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丰富了文学体裁的表现力,对元明清诗文创作影响深远。
2、人格精神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面对困境,其乐观、坚韧、亲民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典范。如南宋陆游、辛弃疾均受其影响,近代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更称其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3、文化渗透
其作品中的名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流传千古,成为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饮食文化(如“东坡肉”)、生活情趣(如品茶、酿酒)也融入民间习俗,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负盛名的词作之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时年苏轼40岁,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1、政治失意与思乡之情
此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已在杭州、密州等地任职多年,远离京城核心政治圈,心中难免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同时,他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已七年未见(苏辙当时在齐州任职),手足分离的思念尤为深切。
2、中秋夜的感怀
词前小序明确记载:“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即1076年,这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与下属欢饮至天明,大醉之后,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核心是抒发对弟弟的思念。
3、情感与哲思的融合
词中既表达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对分离的怅惘,又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思超脱苦闷,最终以“但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