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生平介绍:
1、早年经历: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眉山城内纱縠行的一个文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八岁时开始在乡塾读书,三年后,被父亲送往眉山城西寿昌院州学教授刘微之处读书。少年时代主要阅读儒家经典,同时也接触佛家、道家著作。
2、名动京师: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随其父进京应试,次年正月,参加礼部考试,其文章受到主考官欧阳修赞赏,因欧阳修误认此文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故将其定为第二名。随后的礼部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三月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名传遍京师。
3、初入仕途: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期间,他游历古迹,留下大量记游诗,还关心民间疾苦,提出了改革“衙前之役”等一系列“救急”“解患”的措施。
4、连遭变故: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还朝任殿中丞,五月,妻子王弗去世。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卒于京师,苏轼与弟弟苏辙护送父亲灵柩回到四川服丧。
5、反对变法与地方任职: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回到京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受到变法派排挤。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就任湖州知州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起落沉浮: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等职。但由于朝中新旧两党的攻击,他屡次请求外任地方官,相继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等。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苏轼请求出知边郡重镇,任定州知州。元祐九年(1094年),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
7、北返病逝: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南宋时期,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太师。
三、主要作品:
1、诗词作品:苏轼诗词作品众多,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春宵》《海棠》《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2、散文作品:苏轼的散文各体兼擅,政论和史论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等,大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游记文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为代表。随笔、书札以《答谢民师书》为佼佼者。
3、书法绘画作品:书法方面,苏轼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等。绘画方面,他善画竹石,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后世影响:
1、文学领域: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方面均有重大影响。他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为创新宋诗面貌做出巨大贡献。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地位,开创了豪放派词体,影响了辛弃疾、陆游等后世词人。其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完善了古文运动的理论,把古文的艺术性、实用性、通俗性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艺术领域: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在绘画方面,他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文化生活领域:苏轼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发明了“东坡肉”等美食,其关于养生、医药的论述也对后世有一定启发,在水利方面,他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至今仍造福百姓。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背景梳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近三年。其创作背景与苏轼当时的人生境遇、思想状态及赤壁之行紧密相关。
1、贬谪黄州的心境底色
“乌台诗案”(1079年)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从京官一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闲职,实则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政治理想受挫,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在黄州的前两年,他曾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流露孤寂与迷茫。但随着对人生的反思,他逐渐从苦闷中超脱,开始以更豁达的心态观照历史与自我。
2、赤壁古战场的触发
元丰五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