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本质实现有效建构
【摘??要】“平行”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核心概念之一,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整合教学,对学习序列进行调整,把“平行和相交”单独设为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有效环节,引领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实现概念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核心概念;学情;单元整合;概念建构
【课前思考】
“平行”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教材将“平行”与“垂直”这两个核心概念安排在同一课时进行教学,实际教学效果如何?笔者对城区某校223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后测,情况如表1。
从后测情况看,学生的“垂直”概念建立得比较好,有93.3%的学生能在魔方上找出与已知线段垂直的4条线段。“平行”概念的建构存在欠缺,有79.8%的学生找不到“看不见”的平面上的平行线。另外,学生对两线位置的关系不清晰,仅有54.7%的学生能将“相交、平行、垂直”三者的关系表达正确。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分析如下。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垂直”概念的知识基础,而对于“平行”概念的学习缺少必要经验的支撑,所以“平行”概念的建立较“垂直”相对困难些。
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编排将“平行”和“垂直”安排在同一课时教学,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对“平行”和“垂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外延判别上,对它们的本质意义不能牢固建立,特别是对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平行”的前置条件“同一平面”的理解不深刻,导致“平行”概念建构不到位,同时对“相交”“平行”“垂直”三者的逻辑关系辨认不清。
基于以上分析,将“平行”与“垂直”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效果不佳。而“平行”这一核心概念又是后续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长方形等的基础。为了进行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整合教学,笔者对学习序列进行了调整,把“平行和相交”单独设为一课时,这样更利于学生建构“平行”这一核心概念,从而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分类等活动,理解“平行”的意义,能正确判断平行现象。
(2)经历画一画、数一数、辨一辨等活动,感悟“同一平面”,发展“平行”的空间意识,积累活动经验。
(3)结合对生活中平行现象的辨认,感悟“平行”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实践】
一、在分类中感知“平行”
(一)通过想象,唤醒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次想象:第一次把黑板想象成一个平面;第二次想象在这个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大屏幕上显示一条直线)。
师:你们想的直线和大屏幕上的一样吗?
生:方向不一样,我想象它是横的。
生:和我想的位置不一样。
生:长短不一样。
生: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所以不能比长短。
(二)通过分类,认识平行
教师让学生先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在白纸上把它们画下来。随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展示作品,再独立思考进行分类,然后同桌之间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讨论。
生(第1组代表):我们组按两条直线是不是交叉来分,①⑤是交叉的,其余是不交叉的。
师:交叉是什么意思?大家用手比画一下(全体学生比画)。你们说的分叉,在数学上我们称为这两条直线相交。
生(第2组代表):我们组认为③和⑥其实也相交,延伸一下就可以了。
生:是的,画一画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交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生:不画也行,想象一下也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交的(学生用手比画)。
生(第1组代表):哦,现在我们明白了,③和⑥看似不相交,其实是相交的。
生(第3组代表):我们组的想法和第2组一样,①③⑤⑥都是相交的,②④⑦是不相交的。
生(第4组代表):是的,我们组也认为②④⑦再延长也不会相交,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同。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这两类,像②④⑦这样,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我们称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在量化中理解“平行”
(一)借助方格纸量化“平行”
让学生先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条直线,使它与已知直线a平行。然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图2),并组织全班交流。
师:观察这些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平行的。
生:有些画在已知直线的上面,有些画在下面。
生:它们都把直线画在了方格线上。
生:因为方格线和方格线是互相平行的,所以画在方格线上就行了。
生:我还发现画在方格线上两条直线的距离不变。
生:是的,在①号作品中,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2格。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动态演示:依次出现虚线。如图3)
生:两条直线之间相距2格,直线延长后也相距2格。
生:是的,②号作品两条直线之间相距1格,④号作品两条直线之间相距3格。只要画在方格线上,相距的格子数就相等。
生:我觉得不一定要画在方格线上。把它向上平移一点点也可以。
(学生用手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