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15课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列强侵华战争路线动态图、不平等条约文本扫描图、人民反抗场景动画、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示意图)、《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条款)、《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二亿两”条文)、《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内容)、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传单、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反抗大事表、侵华战争时间轴填空卡、“侵略—反抗—影响”因果关系图模板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15课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列强入侵:识记四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的发动国、导火索;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核心内容(割地、赔款、通商、特权);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鸦片战争开始→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形成)。
人民反抗: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邓世昌黄海海战殉国(1894年)、义和团运动(1900年,“扶清灭洋”)的史实及意义;认识反抗斗争的局限性与民族精神价值。
2.能力目标
通过时间轴填空,梳理“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人民反抗”的完整时序,提升时空整合能力。
结合不平等条约条文,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绘制“侵略—反抗—影响”因果关系图,标注“战争→条约→主权丧失→人民反抗”的逻辑链,强化逻辑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与民族危机的关联,理解“资本主义扩张是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认识人民反抗斗争是“民族危机下的必然回应”。
时空观念:在地图上标注四次侵华战争的路线(如鸦片战争中英国进攻广州、天津)、通商口岸分布;在时间轴上精准标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史料实证:依据《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验证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通过义和团传单“只因鬼子闹中原”,分析反抗运动的正义性。
历史解释: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赔款数额、侵略方式,说明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分析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家国情怀:通过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邓世昌殉国等事迹,增强民族责任感与爱国精神;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中,树立“振兴中华”的时代意识。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林则徐、邓世昌的爱国担当;义和团运动体现的民族气节;列强侵华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强国富民”的关联。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辛丑条约》“严禁反帝”条款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讨论“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关系”,关联当代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必要性。
价值引导:结合“扶清灭洋”口号的局限性,探讨“爱国需理性”的道理,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思维,落实“理性爱国”的思政目标。
5.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次侵华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影响;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主权部分丧失但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封建经济解体但仍占主导);分析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与“局限性”的辩证关系。
关键:以“侵略—条约—危机—反抗”为逻辑主线,通过史料对比、地图定位、因果梳理,将抽象的“社会性质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事件与数据(如赔款数额、主权丧失类型)。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近代中国‘侵’与‘抗’对比图”)“左侧是1840年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的场景,右侧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画面——前者是列强侵华的开端,后者是中国人民反抗的起点。今天我们聚焦‘侵略如何改变中国,人民如何奋起抗争’这一核心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中细节(如“鸦片箱”“销烟池”“军舰大炮”),联想“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明确本节课“侵略”与“反抗”两大核心模块。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1.播放短视频《山河破碎与抗争》(3分钟):分四组片段——鸦片战争中清军溃败、太平天国军队作战、黄海海战邓世昌撞敌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配文字“1840-1901年:从主权丧失到民族觉醒”。
2.提问:“视频中哪一组片段最让你触动?结合片段内容,说说‘侵略’与‘反抗’的关系。”
学生活动:
1.记录关键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黄海海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