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
第18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基本信息
(一)授课班级:中职一年级X班
(二)授课日期:2025年X月X日
(三)授课课时:1课时(45分钟)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含北洋军阀派系分布动态图、袁世凯复辟活动时间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言论截图、军阀混战区域示意图)、袁世凯《大总统选举法》(“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二十一条》部分条款(“中国政府允诺,凡在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片段、北洋军阀主要派系对比表、军阀统治时间轴填空卡、“割据—压迫—反抗”因果关系图模板
二、教学分析
(一)课程题目:第18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军阀形成:识记北洋军阀的起源(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新军);掌握袁世凯统治(1912-1916年)的主要活动(破坏《临时约法》、解散国会、复辟帝制)及失败(护国运动)。
派系割据: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的地域分布与列强支持(直系靠英美、皖系奉系靠日本)。
统治黑暗:掌握军阀统治的表现(政治:军阀混战、议会形同虚设;经济:赋税加重、民族工业受挫;外交:《二十一条》屈辱签约)。
人民反抗与觉醒:识记护国运动(1915-1916年,蔡锷)、护法运动(1917-1918年,孙中山)的目的与结果;理解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的背景、口号(民主与科学)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时间轴填空,梳理“袁世凯掌权→复辟帝制→派系割据→人民反抗”的时序,提升时空整合能力。
结合《二十一条》条款与军阀混战史料,分析北洋统治的“反动性”,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绘制“割据—压迫—反抗”因果关系图,标注“军阀割据→经济破产→人民起义→思想觉醒”的逻辑链,强化逻辑分析能力。
3.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军阀割据与列强支持的关联,理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是军阀混战的外部根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深化下的思想解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时空观念:在地图上标注北洋军阀三大派系地域(直系: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皖系:安徽及华北;奉系:东北);在时间轴上精准标注“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袁世凯复辟→1915年护国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史料实证:依据袁世凯《大总统选举法》条文,验证其“独裁野心”;通过《二十一条》条款,佐证北洋政府的“外交屈辱”。
历史解释:对比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结果(前者推翻帝制、后者失败),分析“目标明确性”对运动成败的影响;解释新文化运动从“反传统”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逻辑。
家国情怀:通过蔡锷“护国讨袁”、陈独秀“唤醒青年”的事迹,增强民族责任感;从军阀混战的灾难中,理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和平的意识。
4.思政设计
(1)对应知识点
护国运动体现的“反对独裁、维护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理念;军阀混战的教训与当代“国家统一”“思想创新”的关联。
(2)过程及方法
案例研讨:分析《二十一条》中“日本控制山东”的条款,讨论“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底线”,关联当代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如领土主权)的必要性。
价值引导:结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口号,探讨“民主意识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职业生活中树立“平等、理性”的价值观,落实“思想启蒙”的思政目标。
5.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的独裁与复辟;北洋军阀的派系割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理解军阀割据的根源(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列强分而治之、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分析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辩证关系(批判传统文化与传承优秀文化的平衡)。
关键:以“独裁统治→派系分裂→黑暗统治→人民反抗→思想觉醒”为逻辑链,通过史料对比、地图定位、表格整合,将抽象的“军阀统治本质”转化为具体的政治活动、经济数据与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教师主导:(展示“北洋军阀统治‘乱’与‘醒’对比图”)“左侧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辫子军进驻北京的场景,右侧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画面——前者是封建复辟的闹剧,后者是思想觉醒的开端。今天我们聚焦‘北洋军阀如何造成混乱,中国人民又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出路’这一核心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中细节(如“辫子军军服”“《新青年》杂志封面”),联想上节课“辛亥革命果实被窃”的背景,明确本节课“军阀统治与人民觉醒”的主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导入(7分钟)
教师主导:
1.播放短视频《混乱的年代:北洋军阀统治》(3分钟):分三幕——袁世凯解散国会、军阀混战烧杀抢掠、陈独秀号召青年觉醒,配文字“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