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萎缩症1例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病例简介
2.临床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方法
5.治疗过程与疗效
6.预后与随访
7.病例讨论
01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患者男性,45岁,居住于某市,已婚,有稳定工作。主诉症状患者主诉左侧肢体无力2年,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出现行走困难,持物不稳。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控制,糖尿病病史3年,血糖控制一般。无手术史、外伤史、传染病史等。
症状描述运动障碍患者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时步态不稳,平衡能力下降,左侧上肢精细动作障碍明显,如扣纽扣困难。感觉异常患者左侧肢体感觉减退,皮肤温度、触觉、振动觉均有所下降,尤其以手指和脚趾最为明显。其他症状患者伴有左侧面部表情肌无力,说话时嘴角歪斜,吞咽时偶有呛咳,睡眠质量下降,夜间多梦。
疾病史及家族史高血压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曾于2010年开始服用降压药,但未规律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糖尿病史患者于2015年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一般,空腹血糖在7-10mmol/L之间,餐后血糖波动较大。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及兄弟姐妹均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患者家族遗传史阴性。
02临床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肌力检查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减退,按照MedicalResearchCouncil(MRC)评分,左侧上肢肌力为3级,下肢为4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为5级。感觉检查左侧肢体痛觉、触觉、温度觉减退,深感觉检查正常,感觉减退区域与皮层感觉减退区相一致,提示感觉通路受损。神经反射左侧肢体腱反射减弱,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均较右侧减弱,踝阵挛阴性,Babinski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影像学检查MRI检查MRI显示左侧大脑半球皮层和皮质下白质多发缺血灶,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脑实质无明显占位性病变。CT检查CT平扫未见异常密度影,排除脑出血或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但未能显示皮层下白质的细微改变。血管成像MR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分支血流信号正常,未发现明显的动脉狭窄或闭塞,排除动脉源性卒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略低,提示可能存在慢性贫血。血糖血脂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0mmol/L,血脂检查显示总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2.5mmol/L,提示高血糖和高脂血症。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细胞计数、蛋白定量、葡萄糖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肿瘤。
0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学依据患者有典型的偏侧萎缩症状,包括左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步态不稳等,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影像学依据MRI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灶,符合偏侧萎缩的影像学特征,且无其他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感染、肿瘤等疾病,血常规、脑脊液等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鉴别诊断动脉硬化性脑病需与动脉硬化性脑病鉴别,通过血管成像排除动脉狭窄或闭塞,MRI显示多发梗死灶,症状进展缓慢。脑梗死脑梗死需排除,急性期症状较重,CT或MRI可见脑组织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需与偏侧萎缩鉴别,通常有多灶性脑脊髓炎病史,MRI可见多灶性脱髓鞘病变,症状多反复发作。
04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以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血压治疗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使用洛汀新10mg,每日一次,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调节血脂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20mg,每日一次,用于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进行针对性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作业治疗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每周2次,每次45分钟。言语治疗患者存在言语障碍,进行言语治疗,包括发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每周1次,每次30分钟。
其他治疗方法中医治疗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每周2次,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功能。心理治疗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营养支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每周进行营养评估,确保营养均衡。
05治疗过程与疗效
治疗过程初始阶段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调节血脂等基础治疗,同时开展物理治疗和言语治疗。中期调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治疗方案,增加康复训练次数,强化功能恢复,同时继续进行药物治疗。长期随访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每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疗效评价肌力改善经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