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期末复习题(3篇).pptx
文件大小:748.97 K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8-17
总字数:约5.44千字
文档摘要

急危重症护理期末复习题(3篇)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急危重症护理概述

2.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症护理

3.神经系统急症护理

4.呼吸系统急症护理

5.中毒与药物过量护理

6.外科急症护理

7.妇产科急症护理

8.儿科急症护理

01急危重症护理概述

急危重症的定义与特点急危重症概述急危重症是指病情急迫、变化快,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状态,常见于各种突发状况。其特点包括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3000万人遭受急危重症的威胁。定义标准急危重症的定义通常基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速度、对生命健康的威胁程度等因素。国际上常用的标准包括:患者在1小时内死亡的可能性大于50%,或者在6小时内死亡的可能性超过25%。特点分析急危重症的特点包括:病情发展迅速,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病情严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如休克、呼吸衰竭等;治疗难度大,需要多学科协同救治;护理风险高,容易发生并发症。在救治过程中,每延误1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可能会降低7%-10%。

急危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护理的首要原则是及时救治,迅速识别病情,启动紧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在黄金抢救时间内,每延误1分钟,患者死亡风险增加7%-10%。综合评估护理过程中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病情变化等,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救治提供依据。评估频率通常为每15-30分钟一次,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个体化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心理状态等因素。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

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是评估病情变化的关键。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频率至少每15分钟一次。如血压低于90/60mmHg,提示可能出现休克,需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意识状态评估意识状态是反映脑功能的重要指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三个项目。GCS评分低于8分提示意识障碍,需立即评估脑部损伤情况。专科指标监测针对不同急危重症患者,需监测相应的专科指标。如心电监护、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心电监护可实时监测心律失常,动脉血气分析可评估呼吸功能,电解质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02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症护理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评估与呼救首先评估现场安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并请求专业急救人员支援。评估时间不超过10秒,若患者无反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将患者置于平坦硬地面上,双手叠放,以掌根贴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确保气道通畅,可采用头后仰、下巴抬起的手法。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确保每次吹气使胸廓隆起。

常见心血管急症的护理心肌梗死护理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识别心肌梗死。保持患者安静,减少心肌耗氧。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药物。患者疼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吗啡镇痛,注意观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护理立即进行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生命体征。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在90/60mmHg以上。保持患者头部抬高,减少回心血量。心律失常护理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心室颤动时,立即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防止低血压和休克。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焦虑情绪。

电除颤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电除颤操作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操作前确保患者与地面绝缘,选择合适的能量级别(通常为200-360焦耳),同步除颤可提高成功率。除颤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必要时重复除颤。药物选择原则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患者的整体状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例如,利多卡因常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而普罗帕酮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用药监护与调整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和药物的血药浓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如出现心律失常加重、血压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

03神经系统急症护理

脑卒中的护理措施生命体征监护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对于昏迷患者,每15-30分钟进行一次神经系统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头部体位护理保持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防止脑出血加重。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