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师范背景下定向师范生“临床式”培养模式研究.docx
文件大小:42.66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8-19
总字数:约5.83千字
文档摘要

新师范背景下定向师范生“临床式”培养模式研究

“新师范\强调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协同性和综合性[,是传统师范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是时代发展和变革对教师培养的新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8年,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丰富了师范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新师范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满足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将新师范教育目标具体化,标志着师范教育目标从培养具有扎实学科知识和熟练教学技能的教师转向具有培养丰富人文精神、诚挚家国情怀的“大先生”。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标志着培养一个教师的内涵从知识技能转向了精神素养,这也是新师范教育的重要特征。2师范生精神素养的培养要切实体现在师范生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建设相关的学科课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帮助师范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探索立足教师精神素养培养的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师范生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会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深植爱生爱教的教育情怀。

(二)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也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4新时代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专业化的教师则要具备专业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沟通能力,胜任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型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素养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新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特点要求师范教育要知识、情感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共抓,重视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创新转化。

(三)加强校地协同育人

新师范教育的新还在于打破了过去师范生培养依靠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培养的封闭式培养模式,建立了一种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应中小学校教育实践需要的开放式新模式。这种新模式要求高校师范生培养要立足地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需求,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校地交流渠道、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置,有利于拓宽师范生精神素养培养路径,最终实现师范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融合发展。

(四)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5为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学校应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概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新时代高校师范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探索将前沿科技融人师范生培养的方法,建立数字化师范教育,将信息素养作为师范技能的重要组成要素,满足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

二、定向师范生培养现状

当前,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并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随着一系列发展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重新回归师范生培养体系。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免收定向师范生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的政策不仅满足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需求,“定编定岗\的保障也满足了家长和学生规避就业风险、寻求稳定的心理。定向师范专业因此成为家长和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近年来录取分数线也呈水涨船高之势。与定向师范专业招生发展的良好势头相比,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师资构成都基本上延续了普通师范专业以高校培养为主的模式。在教育实习阶段,大部分乡村定向师范生都被安排在定向县城学校实习,导致定向师范生在入职前对乡村生活、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工作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做好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准备,入职后职业适应性弱,流失率较高。

三、定向师范生“临床式”培养模式构建

陶行知先生既提出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