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工程概况
12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1工程概况
12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区)工程编号为12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项目位于中部地区,是一个大型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旨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伏电站建设已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项目所在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具有优越的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促进能源利用效率,为我国实现碳达策、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同时,项目还将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促进区域发展。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光伏产业链的竞争力,推动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2勘察任务要求
本次勘察任务主要包括对项目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具体任务包括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进行地质勘察;开展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调查场地周边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包括地质灾害等。勘察要求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满足设计、施工和运营的需要。具体要求包括:勘察工作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勘察质量;勘察过程中要注重现场观测,及时记录和整理相关信息;勘察报告应真实、清晰,便于后续设计、施工和运营人员理解;勘察成果应包括勘察报告、勘察图件、试验报告等,以备后续查阅。勘察还应关注周边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对项目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如就业、税收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提出应对措施;勘察应与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部门紧密配合,确保勘察成果的应用效果。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6.《变电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DL/;
7.《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5242005);
8.《电力工程勘察规程》(DL/;
9.《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DL/T5042006)。
12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阵列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工作包括收集资料、钻探、静力触探、地质调查等,总体采用方格网形式布置勘探线和勘探点,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均为100米,共布置259个勘探点。由于现场实际条件限制,实际完成钻孔数量为125个。本次勘察的任务和要求如下:
1.查明场地地层结构、构造、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
2.提供初步设计所需的各种岩土技术参数;
3.判定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
4.对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
5.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查明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及埋藏条件,提供水位及其变化情况;
7.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提出勘察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
9.对需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于桩基础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于需验算沉降的桩基,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其他勘探孔深度按照规范规程要求确定。
场地条件
2.1地形地貌
项目场地位于鄱阳湖畔,属于典型的湖滨平原地貌单元。地形整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无明显陡坎或深沟。地面高程变化不大,大部分区域高差在12米之间,局部区域因历史湖岸线变迁或人类活动影响,存在小范围的微地貌差异。场地现状多为农田、鱼塘及少量低矮灌木丛,整体地势开阔,有利于光伏阵列的布置。湖滨平原地貌的形成,主要受鄱阳湖水系的长期冲积和湖浪堆积作用,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这为后续的岩土工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2.2地层结构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自上而下主要为:
1.人工填土层(Qml):主要由农田耕植土、鱼塘淤泥及少量建筑垃圾等组成,厚度不均,一般在0.5~1.5米之间。该层土质疏松,含植物根系,局部夹有碎石或碎砖瓦等杂物,工程性质较差,均匀性差。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主要为灰色、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局部夹有薄层细砂。该层厚度变化较大,约2~5米。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态,局部软塑,含水量较高,压缩性中等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