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新样态传播
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耐心和兴趣。这导致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传播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
一、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困境
当代媒体形态和受众群体特点的根本性转变使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播困境。
(一)传统文学作品传播渠道单一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传播主要依赖纸质书籍和课堂教学,这使其阅读群体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之间。尽管这种方式确保了文学作品的稳定传承,但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此外,课堂教学作为传播途径,虽然有助于系统性地传授经典文学知识,但往往侧重学术研究和应试教育,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兴趣。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逐渐兴起,为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这些新渠道的利用程度仍然有限,许多经典作品尚未实现数字化或者在数字平台上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高文萱注意到,在互联网流行早期,某些网络论坛成了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的新阵地,但论坛的传播方式类似更早期的书评,因此“论坛传播虽然拓宽了传播渠道,但其范围仍然囿于精英群体中,基于文本的传播仍然没有改变”
(二)传统文学作品的受众断层
除了传播渠道单一,教育体系变化导致的受众断层也使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传播面临新困难。首先,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应试教育的强化,学校教育更注重现代文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教育投入相对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接触的是现代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作品的了解和兴趣逐渐降低。
其次,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导致受众断层的原因之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倾向阅读轻松、直接的现代文学作品或网络文学,而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较深的文化底蕴和耐心去阅读和理解。此外,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等娱乐方式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注意力,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去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再次,文化传承的断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在家庭和社区中的传承作用逐渐减弱。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长辈对传统经典文学的口口相传和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导致他们对这些作品缺乏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
最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是导致受众断层的原因。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表达习惯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对习惯了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年轻读者来说,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从而产生距离感。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现代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拓宽受众群体,成为推动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技术对文学作品传播的颠覆性影响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电子阅读软件等平台,极大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使文学作品传播呈现阅读碎片化、强互动性和视听化等新特征。
(一)碎片化阅读方式对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的颠覆
王永和等将碎片化阅读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常见现象,“碎片化阅读”的命名基于“阅读时间的非延续性、阅读内容的非系统性以及由此两者所决定的阅读注意力的碎片化,使得读者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2分析基础,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特征,这一阅读方式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碎片化阅读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微博等平台接触文学作品的片段或摘要,而非完整阅读。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的“每日一句”“经典语录”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这样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传播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降低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经典文学,从而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变得浅薄,缺乏对作品整体结构和深层次意义的把握。此外,碎片化阅读还可能影响文学创作本身,作者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可能会创作出更加简短、直接的作品。碎片化阅读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中保持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完整性,是文学作品传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二)超越时空的强互动性对文学作品传播理念的重构
强互动性成为数字化时代文学作品传播的另一大特点。传统文学作品往往以单向传播为主,读者被动接受作品内容。而在数字化时代,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区、社交媒体等渠道与作者、其他读者进行实时互动,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或建议。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也促使作者更加关注读者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