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白居易原文及注释
一、作者辛文房介绍
1、生平介绍:辛文房为元代西域人士,具体生卒年不详。他对中原汉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学怀有深厚热爱。在元代科举制度近乎停滞、文人处境压抑的背景下,他对唐代诗人辈出、才华得以肆意挥洒的黄金盛世充满向往与追慕。于是,他穷尽心血,广泛搜集散见于史书、笔记、文集、碑铭及民间传说中的唐代诗人资料,著成《唐才子传》。
2、主要作品:其主要作品为《唐才子传》。该书共十卷,记载了唐代将近四百位诗人生平轶事、创作风貌等,展现了唐代诗人的群体形象和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介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也为许多名气稍逊的诗人留下了记载,使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不致被历史淹没。
二、对后世影响:
1、文学史料价值:《唐才子传》保存了大量唐代诗人的珍贵资料,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诗人的生平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是研究唐代诗歌发展、诗人创作背景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文学批评价值:辛文房在书中常常在传记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慨与评论,虽偶有个人好恶或时代局限,但总体评价较为精当,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观点,为后世理解唐代诗歌美学提供了独特视角,有助于后人把握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倾向。
文化传承价值:该书传承了唐代文人以生命拥抱诗歌、以文字追求不朽的精神气质,保存了唐代诗歌文化的基因。它让后世读者能够感受到唐代诗人之间的酬唱赠答、切磋竞争等文化氛围,对于传承和弘扬唐代诗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相关创作的启发:其独特的传记写法和对诗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为后世文学传记创作及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同时,书中记载的诸多诗人故事,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戏曲编排等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三、《唐才子传·白居易》原文
1、原文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四、逐段解析
1、第一段:介绍白居易早年经历。白居易年轻时名声未显,前往京城拜见顾况。顾况恃才傲物,起初调侃他在长安生活不易,然而读到其“离离原上草”一诗时,大为赞叹,认为其才华出众,居天下亦不难。此段通过顾况的态度转变,凸显了白居易的诗歌才华。
2、第二段:讲述白居易步入仕途及首次遭贬。他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和拔萃科,补任校书郎。元和元年,因作乐府及诗规讽时事,受皇帝赏识,升任翰林学士、左拾遗。但因率先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凶手,被权贵认为越位,又因母亲堕井死却赋《新井篇》被指责言行不当,被贬为江州司马。该段展现了他早期仕途的起伏,以及因直言敢谏而遭权贵打压的经历。
3、第三段:继续叙述白居易的仕途变迁。后来他转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因河朔战乱,朝廷出兵无功,他进言未被采纳,便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文宗即位后,召他回朝任刑部侍郎,会昌初年,他辞官,最终去世。此段体现了他在仕途上因直言进谏不被重视,而多次辗转任职的情况。
4、第四段:描述白居易遭贬后的心态与生活。他多次因忠诚耿直遭排斥,于是放纵于诗酒。重新被起用后,面对幼君,仕途热情消退。他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结社,营造园林,享受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酷好佛教,又称“香山居士”。这一段展现了他在经历仕途挫折后,寄情山水、醉心佛道的生活状态和豁达心态。
5、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