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核心批判对象,其诞生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危机。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技术理性异化为统治工具的过程,还深刻剖析了文化商品化对大众意识的操控。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诺(Adorno)合写的《启蒙辩证法》的问世,标志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巅峰。二人通过对启蒙理性的辩证反思,将文化工业批判嵌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异化框架中,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基础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一战后德国的经济崩溃、纳粹极权统治对文化的操控以及二人流亡美国后对技术极权的洞察,构成了该理论形成的现实根基。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则为批判文化工业的异化逻辑提供了方法论框架。社会危机与哲学传统的交织,催生了这一揭示资本主义文化操控本质的批判体系。
(一)现实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之一的德国深陷巨额赔款、经济大萧条与失业危机中,社会矛盾激化,极端主义势力随之崛起。1933年,以希特勒(Hitler)为首的纳粹党掌权德国并实行了恐怖的独裁主义,包括德国的大众文化也被控制。纳粹利用民众对摆脱困境的渴望,用包装大众文化的手段欺骗民众,以消解其个性与独立思考能力。纳粹还严格地控制大众文化的宣传媒介,利用广播、电影等形式不间断地宣传纳粹思想,扼杀社会上反对纳粹主义的言论,驱逐宣传先进理论的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在的法兰克福研究所被迫关停,加之二人的犹太血统,他们不得不逃离德国。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离开德国之后来到了美国,彼时的美国与欧洲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美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景象一片繁荣。但一段时间之后,二者敏锐地发现,美国也并非期望中的自由之邦。他们认为,美国的社会也是极权主义的,相比于纳粹的极权主义,美国的极权主义是隐蔽的,是一种利用技术来伪装的极权主义。当时的美国人确实获得了一些物质上的享受,天真地认为自己得到了幸福,实际上是得到了压抑和被控制。例如,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本应符合自己的需求,但却出现了对名牌过度追求的情况。
(二)理论基础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理论建构并非孤立于历史现实,而是以马克思的批判传统为根基,并融合卢卡奇(Lukacs)、葛兰西(Gramsci)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理论资源。首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商品拜物教思想。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随着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态,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直接表现,“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商品就成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媒介,使人不知不觉地将交换价值视为物品的一种自然属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批判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商品化,使其具备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从而导致大众文化失去了艺术性、批判性的特点,沦为资产阶级巩固意识形态,操控和欺骗大众的工具。
其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也对他们的大众文化理论产生了影响。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物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时开始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卢卡奇物化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认了被物化的主体的物化意识以及无产阶级被“原子化”的现象。2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直接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以批判视角考察了大众文化被商品化和物化这一现象。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和政治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着重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重要性。葛兰西利用东西方社会的差别来阐释其认为\认可\对于社会统治阶级的重要性,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阶级通过教育说服等手段使被统治阶级认可或接受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念等,这样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拥有了坚固的堡垒。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的深入理解和批判,他们与葛兰西同样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着重批判了统治阶级利用大众文化来消解大众的革命性,遮蔽大众的双眼,使其变为“提线木偶”,处于统治阶级的操控之下。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作品在自动化、机械化的基础上被大规模地生产和制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了工业特性。大众文化是资产阶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方便、迅速的产品,但这是一种“伪满足”,大众文化商品的生产背后的资产阶级控制,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导致文化丧失了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