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卫礼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研究
天宝元年(742年),列子被封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也被尊为《冲虚真经》。在道家著作中,《列子》的地位虽可与《庄子》比肩,但它却因长期被质疑其真伪性而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相关翻译研究尤其欠缺。1921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继汉学家花之安(ErnstFaber)之后将《列子》全篇翻译并出版,自首印以来,共重印四次,并不断再版。卫礼贤在译本的前言中提到,已去世的花之安教授曾在1877年翻译过《列子》,该译本在德国人对中国宗教和哲学还知之甚少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长远的价值。他肯定了《列子》的价值,认为《列子》是对《庄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Kubin)又译《列子》,2018年再版。其中,花之安的译文仅采用字对字的翻译方法,译文较生硬;而顾彬多采用音译并辅以尾注解释的翻译方法,翻译内容相对有限。因此,本文选择卫礼贤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切入点,对其1921年版的译本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华古籍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文化负载词
1980年,许国璋在《现代外语》上发表了《文化负载词与英语教学》(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一文,提出了“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2胡文仲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3廖七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4英国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在其著作中将文化词系统地分为五大类:生态文化类、物质文化类、社会文化类、风俗宗教类和行为习惯类。5当代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MonaBaker)给出的定义是:源语言可能表达了一个在目标语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的,也可能是具体的;它可能涉及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习俗,甚至是一种食物。这类概念通常被称为\文化专有项”(Culture-Specific)。[6]
综上所述,文化负载词作为一种语言载体,是某一语言社会中特有的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中国古典文籍中的文化负载词往往种类繁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文化缺失”现象,因此系统地探讨古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及加强中西方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卫礼贤德译本
宣统三年(1911年),卫礼贤在青岛翻译《列子》,其德文书名参考的是第一版的中文原标题《列子冲虚真经》,该译本后于1921年在耶拿出版。
卫礼贤译本最大的特色在于提炼《列子》各卷的主题含义,并为各章节设定标题。以第一卷《天瑞第一》为例,卫礼贤用罗马数字加标题的形式译为“BuchIOffenbarungenderUnsichtbarenWelt”,并在卷名下方借用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幕的内容进行概括:“AllesVerg?ngliche/Istnurein
Gleichnis/DasUnzul?ngliche/Hierwird’sEreignis\[7],即“一切无常者,不过是虚幻;力不胜任者,在此处实现\8]。他还将第一卷分为十三个章节,分别为其拟定标题,这些标题部分直接取自原文,部分是对本章所述事物的概括。卫礼贤译本整体采用阐释性的翻译方法,其中不乏译者卫礼贤对《列子》独特的个人理解。
三、文化负载词的德译分析
本文将借助中文注释本进行对照分析,今人注释《列子》较为著名的有: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严北溟、严捷的《列子译注》,王强模的《列子全译》以及王力波的《列子译注》。其中王力波的《列子译注》收录于《二十二子详注全译》丛书,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实用性,且此书校刻精良,文字内容可靠性高,因此本文选其作为参考。
《列子》思想主旨近于老庄,强调贵虚守静、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表1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如“气”“阴阳”“无为”等核心词语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
《说文解字》中对“气\的解释是:“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9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指自然云雾现象。而道家中的气,不仅指自然界中这种既没有独立形态也没有固定体积且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还指构成世间万物形体的抽象物质,它可以把无形物化为有形物,也可以把有形物化为无形物。其中,道家五行之说又把气分为五种形态,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反映不同性质的能量场。
卫礼贤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将“气\译为表1的三种形式。其中“dieKraft”和“dieLuft\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