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docx
文件大小:32.77 K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8-22
总字数:约2.26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1-

2025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与法规建设

1.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1)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近30个省市区制定实施了循环经济发展条例或管理办法,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例如,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该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在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方面,我国将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循环经济基础性法律法规,明确循环经济发展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如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废物回收与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以广东省为例,该省通过修订《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3)此外,我国还将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国际化。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国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我国已与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关键;五是坚持政府引导,以政策支持为保障。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明确以下重点任务: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低污染、低耗能产业转变;其次,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再次,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此外,推广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后,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2)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短期目标(如3-5年)应着重于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政策完善等方面,确保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中长期目标(如10-15年)应着眼于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实现循环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具体目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循环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为实现这些目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明确以下关键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二是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循环经济技术,提升循环经济产业链水平;三是完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四是加强循环经济教育与培训,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五是强化监管,加大对循环经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3)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企业应积极参与,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应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估循环经济发展;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实践。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推动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强化循环经济政策引导

(1)强化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环境保护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的通知》,通过调整资源税、环境税等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据统计,2018年我国资源税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这表明政策引导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