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专项治理方案范文
为进一步规范员工在商业合作中的行为,坚决杜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现象,防范廉政风险,维护单位的良好形象和声誉,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专项治理方案。通过开展制度宣贯、自查自纠、抽查验证、典型案例通报警示及优化完善等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一、具体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制度宣贯
1、目标
使全体员工明确在商业合作中禁止收受礼品礼金的规定,清楚匿名礼品礼金等特殊情况的报备处置流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2、措施
①召开专项制度宣贯会议
由单位领导或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对禁止收受礼品礼金的相关制度进行详细解读,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会议应覆盖全体员工,确保无遗漏。
②编制制度宣传手册
发放至每一位员工,手册中明确禁止收受礼品礼金的具体范围、标准以及违规处理办法。
手册应简洁明了,便于员工随时查阅。
③利用多种宣传平台
利用单位内部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制度解读文章、廉洁警示标语等内容,营造浓厚的廉洁宣传氛围。
定期更新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④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邀请法律专家或廉政建设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法律后果和危害。
培训应包括互动环节,鼓励员工提问和讨论。
⑤匿名礼品礼金报备处置流程
报备时间:员工在收到匿名礼品礼金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报备。
报备方式:员工可通过书面形式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或纪检监察部门提交报备申请,报备内容包括礼品礼金的名称、数量、价值(如可估算)、收到时间、地点等信息。
负责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为匿名礼品礼金报备的受理和处置负责部门。
处置步骤:纪检监察部门在收到报备后,应及时进行登记核实。对于可退还的礼品礼金,应积极联系送礼方予以退还;无法退还的,应登记造册,按照单位规定进行处理,如上交单位统一管理或捐赠给慈善机构等。处置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报备员工。
3、责任部门
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组织实施。
(二)自查自纠
1、目标
促使员工主动对照制度规定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存在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
2、措施
①明确自查范围
涵盖单位所有参与商业合作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采购、销售、项目管理、商务谈判等岗位人员。
②确定自查内容
员工需自查是否存在收受合作方礼品礼金的情况。
是否有未按规定报备的礼品礼金。
是否存在通过其他形式变相收受礼品礼金的行为,如接受合作方安排的旅游、宴请等
③规定自查时间
自查工作为期[X]天,从[起始日期]至[结束日期]。
④建立自查报告制度
每位员工需在自查结束后,填写《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自查报告表》,对自查情况进行如实申报。
自查报告表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送至纪检监察部门。
⑤严肃处理隐瞒不报行为
对在自查过程中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员工,一经查实,将按照相关规定从严处理。
3、责任部门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督促检查。
(三)抽查验证
1、目标
检验自查自纠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并查处未被自查发现的违规问题
2、措施
①成立专项抽查小组
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抽调财务、审计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项抽查小组,负责具体的抽查工作。
②确定抽查比例
按照不低于员工总数1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查,同时对采购、销售、项目审批等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全面检查
③明确抽查方式
采取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现场核查等方式进行抽查。
查阅资料包括员工的自查报告表、礼品礼金报备记录、财务报销凭证等。
个别谈话主要与被抽查员工、其所在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合作方进行沟通了解。
现场核查可对单位的仓库、办公场所等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未报备的礼品礼金。
④突出抽查重点
重点检查员工是否存在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未自查上报的情况。
匿名礼品礼金的报备处置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通过虚开发票、虚报费用等方式变相收受礼品礼金的行为。
3、责任部门
专项抽查小组负责实施抽查验证工作,各部门应积极配合。
(四)典型案例通报警示
1、目标
通过通报典型案例,使员工深刻认识到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危害,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2、措施
①收集典型案例
收集本单位以及其他类似单位近年来发生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典型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警示性。
②案例分析整理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梳理案例中违规行为的表现形式、成因、后果以及处理结果等内容,形成案例分析材料
③开展通报警示活动
通过内部会议、文件通报、案例展板等形式,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在通报过程中,组织员工进行讨论交流,深刻反思案例带来的启示。
3、责任部门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通报警示工作。
(五)优化完善
1、目标
针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