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审计工作实施办法
一、总则
1.目的
本实施办法旨在规范公司审计工作,保障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公司运营符合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公司内部规定,促进公司稳健发展,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依据
本办法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以及金融行业监管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
3.审计工作理念
秉持客观、公正、独立、严谨的审计理念,以公司企业文化为导向,致力于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审计过程中,注重扁平化管理原则,减少层级阻碍,确保审计信息的高效传递与沟通。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金融公司全体员工及与公司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事项和交易。涵盖公司总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所有涉及公司财务收支、业务运营、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活动。同时,对于公司的合作伙伴、关联方等涉及公司利益的相关主体,在必要时也将纳入审计范围。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1.审计委员会
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审计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审计委员会成员由公司董事会提名并选举产生,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议公司审计工作计划、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审查公司财务报告、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等重要职责。其职责履行体现公司对合规运营的高度重视,符合公司追求稳健发展的设计理念,同时向全体员工传递公司规范管理的文化信号。
2.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审计工作的执行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审计计划,实施各类审计项目,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撰写审计报告并提出审计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财务、金融、审计等知识,秉持职业道德,独立、客观地履行职责。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与各部门的直接沟通与协作,体现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各部门与分支机构职责
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应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协助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同时,负责对本部门和本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这种职责分工明确了各层级在审计工作中的角色,促进公司整体的协同运作,符合公司追求高效运营的文化内涵。
四、管理内容与流程
1.审计计划制定
内部审计部门每年根据公司战略目标、经营重点、风险状况以及监管要求等因素,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计划应明确审计项目的类型、范围、时间安排等内容,并报审计委员会审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体现人文关怀,避免因审计工作给业务部门带来过大负担。同时,结合公司绩效考核指标,将审计发现问题与部门绩效挂钩,激励各部门重视审计工作。
2.审计项目实施
(1)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前,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状况等。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步骤等。同时,向被审计对象发送审计通知书,告知审计的目的、范围、时间等事项。
(2)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记录审计过程和发现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注重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体现公司内部的团队合作文化。
(3)审计报告编制阶段
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应根据审计证据和审计发现的问题,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等内容。审计报告应语言规范、逻辑严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应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应在规定时间内反馈书面意见。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反馈意见对审计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报审计委员会审批。
3.审计结果跟踪与整改
审计委员会审批通过审计报告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督促被审计对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被审计对象应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等内容,并定期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整改不力的部门或个人,按照公司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相应处罚,以强化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权利与义务
1.审计部门权利
内部审计部门有权获取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各类资料和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业务合同、规章制度等;有权对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查;有权要求相关人员就审计事项作出解释和说明;有权提出改进建议和纠正措施,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2.被审计对象权利
被审计对象有权了解审计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