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微型光储系统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208.9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8-23
总字数:约7.6千字
文档摘要

《微型光储系统并网接口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微型光储系统并网接口技术的发展与清洁能源应用需求的提升密切相关。随着分布式能源逐步成为电

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安全、高效地实现光储系统与电网的互联成为关键问题。并网接口作为能量

转换与传输的核心装置,其技术进步直接影响了系统整体性能及电网稳定性,相关研究在能源转型背景下

持续深化。

在技术层面,并网接口的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不断优化。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能量转

换效率,同时减少了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多电平逆变技术、虚拟同步机控制等创新方案,有效增强了系统

的动态响应能力和抗扰动特性。此外,双向能量流动功能的实现使得系统既能向电网馈电,又能根据需求

调节本地负荷,为电网提供灵活的调峰调频支持。

标准化进程的推进为并网接口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国际组织与行业机构逐步完善了技术规范,明

确并网设备的电压适应范围、频率响应特性及安全保护机制。这些标准不仅保障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

还通过统一测试认证体系提升了产品可靠性,推动市场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智能化发展成为并网接口技术的重要方向。通过集成先进传感设备和自适应算法,系统可实时监测电

网状态并调整运行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进一步优化了预测控制能力,使并网接口能够应对复杂工况

下的电能质量调节需求。部分系统已具备故障自诊断与隔离功能,大幅缩短了电网异常时的响应时间。

经济性提升与环保需求的双重驱动加速了技术革新。材料科学的突破降低了关键部件的制造成本,模

块化设计简化了安装维护流程。随着社会对低碳发展的重视,并网接口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减少

化石能源依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某些地区已形成涵盖规划设计、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为技术迭代提供持续动力。

该领域正朝着高集成度、高智能化方向演进,未来将更注重与能源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新型拓扑结构、

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探索,有望进一步提升并网接口的能效水平和电网支撑能力,为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微型光储系统并网接口技术相关的标准有GB/T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

33342-2016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

GB/T33593-2017作为分布式电源通用标准,侧重并网基础要求(如电能质量、功率调节),但未区

分光储系统特性;GB/T33342-2016针对户用光伏,聚焦30kW以下系统,但缺乏储能集成与多模式运行要

1

求。相比之下,团体标准具有三方面突破:其一,明确光储协同架构,涵盖交流/直流耦合拓扑及并离网

无缝切换功能,填补了国家标准在微型系统混合运行模式的技术空白;其二,强化电池安全管理,提出锂

离子电池与液流电池差异化防护要求,弥补户用标准对储能安全的疏漏;其三,创新通信协议开放性设计,

支持以太网与无线加密传输,适配智能电网互动需求,而国标仅规定基础通信接口。团体标准的优势在于

其技术前瞻性与场景适配性,通过整合光储协同控制、安全防护与智能交互模块,为微型系统参与新型电

力系统构建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针对微型光储系统并网接口的系统架构要求、并网接口技术要求、通信与监控等,急需立项《微型光

储系统并网接口技术规范》该标准,填补标准空白点,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电网兼容性,统一并网参

数及保护措施,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先进性与创新性:

一是功能融合的系统性设计。首次将“光伏发电+储能”双重功能纳入统一并网接口规范,突破

了传统光伏或储能系统单独并网的技术局限,通过协同控制策略实现能源生产与存储的高效联动,为分布

式能源的规模化接入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是多维度标准的协同整合。整合了GB/T38993(有功/无功控制)、GB/T19964(故障穿越/功

率预测)、GB/T29319(运行适应性/电能质量)等多项核心标准要求,形成覆盖“控制-调节-保

护-监测”全链条的技术体系,确保系统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的兼容性与稳定性。

三是分级接入的精细化规范。针对10kV以上电压等级接入场景,明确了不同容量(如单相接入不超

过8kW)、不同相位(单相/三相)的接入要求,尤其对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的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