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192.99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8-23
总字数:约5.8千字
文档摘要

附件2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叠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和心理压力增大等因素,神经系统慢性病(包括失眠、焦虑障碍、抑

郁症、癫痫及卒中等)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当前,传统药物

治疗方案仍面临药物不良反应率高、患者长期依从性低等临床痛点,

亟需安全有效且可替代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神经调

控设备研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其为高端医疗装备关键攻关技术。与

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科技创

新”的战略方向,推动非药物干预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刺激耳

部迷走神经分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在癫痫、抑郁症、偏头痛及

炎症性疾病等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其无创、安全、可居家使用的特

点,高度契合现代医疗向精准化、居家化、基层化发展的趋势,市场

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从精神健康领域上看,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规

模庞大,但耐药性问题突出,亟需非药物替代方案;从康复医疗场景

方面,2025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预计突破千亿元,居家康复设备需

求年均增速显著;从基层医疗下沉方面,县域医联体建设需要操作简

便、成本可控的慢性病管理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此外,该

技术的适用人群广泛,包括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青少年情绪

障碍群体等,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国内企业已推出耳迷走神经刺激仪产品,但

存在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差异较大,各企业自行制定技术指标不统一,

关键参数差异大;安全性指标和检测方法不统一,电磁干扰方面存在

电磁兼容性不佳,部分产品可能会受周围电磁干扰影响治疗效果和安

全性;现有临床验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眠、癫痫等单病种,缺乏多中

心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疗效评估的统一方法和标准,结果可比

性差等问题,影响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统一技术要求,在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设计

和制造,确保产品的基本质量和性能一致性。2)提高安全性保障,

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性标准和检测要求,包括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

生物学安全性等方面,可有效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

风险。3)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向高标准、高质量方

向发展,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产业高端化、规模化进程,

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工作简况

2.1立项计划

该标准任务来源于杭州市标准化学会《关于电梯永磁同步曳引机维

护保养规范等两项团体标准立项通知》(杭标学〔2025〕22号)。

2.2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杭州奕剑科技有限公司、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环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江西心之乐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2.3主要工作过程

2.3.1明确标准起草人员和工作计划

2025年5月10日正式组建《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起草小组,明

确各参与单位及人员的职责分工、研制计划与时间进度安排。起草小

组成员涵盖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教学、研发、生产、检测和应用等专

业领域,从政策合规性、技术专业性、执行实操性及标准编制规范性

等维度开展协同工作,确保标准全面覆盖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基本功能、

工作条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使用说明书、包装、

运输和贮存等核心内容。

2.3.2起草标准初稿

2025年5月15日,起草小组组织内部研讨会,会议明确了标准

的基本框架,框架内容包括基本功能、工作条件、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标志与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形成第一稿标

准草案。

2.3.3修改标准稿

2025年6月26日,起草小组组织内部研讨会,会议对第一稿标

准草案逐章逐条进行讨论,修改以下内容后形成第二稿标准草案:

1.修改3.1术语;

2.基本参数中增加C模式和D模式;

3.删除“耳部电极”的接触面积要求及相应的检验方法;

2025年7月9日下午,杭州市标准化学会组织召开了《耳迷走

神经刺激仪》团体标准立项评审会。专家组由浙江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