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叠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和心理压力增大等因素,神经系统慢性病(包括失眠、焦虑障碍、抑
郁症、癫痫及卒中等)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当前,传统药物
治疗方案仍面临药物不良反应率高、患者长期依从性低等临床痛点,
亟需安全有效且可替代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将神经调
控设备研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其为高端医疗装备关键攻关技术。与
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科技创
新”的战略方向,推动非药物干预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刺激耳
部迷走神经分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在癫痫、抑郁症、偏头痛及
炎症性疾病等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其无创、安全、可居家使用的特
点,高度契合现代医疗向精准化、居家化、基层化发展的趋势,市场
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从精神健康领域上看,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规
模庞大,但耐药性问题突出,亟需非药物替代方案;从康复医疗场景
方面,2025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预计突破千亿元,居家康复设备需
求年均增速显著;从基层医疗下沉方面,县域医联体建设需要操作简
便、成本可控的慢性病管理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此外,该
技术的适用人群广泛,包括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青少年情绪
障碍群体等,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国内企业已推出耳迷走神经刺激仪产品,但
存在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差异较大,各企业自行制定技术指标不统一,
关键参数差异大;安全性指标和检测方法不统一,电磁干扰方面存在
电磁兼容性不佳,部分产品可能会受周围电磁干扰影响治疗效果和安
全性;现有临床验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眠、癫痫等单病种,缺乏多中
心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疗效评估的统一方法和标准,结果可比
性差等问题,影响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统一技术要求,在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设计
和制造,确保产品的基本质量和性能一致性。2)提高安全性保障,
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性标准和检测要求,包括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
生物学安全性等方面,可有效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
风险。3)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向高标准、高质量方
向发展,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产业高端化、规模化进程,
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工作简况
2.1立项计划
该标准任务来源于杭州市标准化学会《关于电梯永磁同步曳引机维
护保养规范等两项团体标准立项通知》(杭标学〔2025〕22号)。
2.2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杭州奕剑科技有限公司、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环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江西心之乐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2.3主要工作过程
2.3.1明确标准起草人员和工作计划
2025年5月10日正式组建《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起草小组,明
确各参与单位及人员的职责分工、研制计划与时间进度安排。起草小
组成员涵盖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教学、研发、生产、检测和应用等专
业领域,从政策合规性、技术专业性、执行实操性及标准编制规范性
等维度开展协同工作,确保标准全面覆盖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基本功能、
工作条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使用说明书、包装、
运输和贮存等核心内容。
2.3.2起草标准初稿
2025年5月15日,起草小组组织内部研讨会,会议明确了标准
的基本框架,框架内容包括基本功能、工作条件、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标志与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形成第一稿标
准草案。
2.3.3修改标准稿
2025年6月26日,起草小组组织内部研讨会,会议对第一稿标
准草案逐章逐条进行讨论,修改以下内容后形成第二稿标准草案:
1.修改3.1术语;
2.基本参数中增加C模式和D模式;
3.删除“耳部电极”的接触面积要求及相应的检验方法;
2025年7月9日下午,杭州市标准化学会组织召开了《耳迷走
神经刺激仪》团体标准立项评审会。专家组由浙江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