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社会心理学级上.ppt
文件大小:13.68 MB
总页数:86 页
更新时间:2025-08-23
总字数:约9.98千字
文档摘要

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第30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社会中的法律/道德/习俗要求个体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否则不但得不快乐,反而会痛苦第31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达利的裸体头骨第32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生本能与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第33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含生存所需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存于潜意识中,是人格的生物面。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部分,作用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的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成长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它是人格的社会面,机能主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遵循“道德原则”。第34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道德原则(至善原则)发源于自我第35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社会化与自我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节概述第36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念1、定义:社会化: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从社会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社会强制性、终身持续性第37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童年-基础2.较好的遗传素质--本能-大脑(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可能第38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途径第39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通过家庭某些方式把社会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已/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2.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儿童接受学校系统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师/同、校规/纪和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其社会化进程第40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教师的作用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罗森塔尔(ROSEHTHAL,1968)以小学1~6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深具潜力。学年末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参照群体-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群体的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舆论、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第41页,共8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大众传媒第42页,共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