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提出并归档,经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25年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名称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要求》。
(二)项目背景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作为保障电池、电机、空调等核心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部件,其测量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的能耗效率、续航能力及安全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从传统乘用车到商用车、特种车辆,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对其测量范围、响应速度、环境耐受性的要求愈发严苛。
当前,行业内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企业在传感元件选型、封装工艺、信号处理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产品兼容性差,增加了整车厂集成调试的难度;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简化校准流程,使得产品精度波动较大,影响了热管理系统的调控效果;同时,随着车辆工况复杂化,传感器在高低温、振动、电磁干扰等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而现有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特定场景的覆盖不足。此外,环保与能效要求的提升,也对传感器的材料环保性、功耗水平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制定一套兼顾通用性与针对性的技术要求,成
2
为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目的意义
1.目的
(1)统一技术规范
明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在设计、制造、检验等环节的通用要求,涵盖性能指标、结构参数、测试方法等核心内容,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壁垒,确保产品在兼容性、互换性等方面达到基本标准,为产业链协同提供技术依据。
(2)提升安全与可靠性
通过规范传感器的环境适应能力、抗干扰性能及长期稳定性要求,降低因测量偏差引发的热管理失效、部件损坏甚至安全事故风险,保障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可靠运行,满足新能源汽车对核心部件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3)推动产业升级
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导向,引导企业在材料创新、工艺优化、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温度传感器向高精度、低功耗、耐极端环境方向发展,加速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2.意义
(1)助力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可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材料与低功耗设计,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传感器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
的统一。
(2)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
明确的性能与可靠性要求,可确保温度传感器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表现,为热管理系统精准调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减少因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车辆续航缩水、部件过热等问题,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运行效率与用户体验。
(3)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统一的技术标准可缩小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传感器的出口贸易扫清技术障碍,增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四)起草单位及起草人名单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五)主要起草过程
1.文本调研
2025年1月启动了文本的调研工作,并与2025年2月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2.标准立项
2025年6月向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申请,于2025年6月27日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
3.形成标准草案
2025年7月4日,起草组对资料收集情况进行汇总处理,
4
确定了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2025年7月28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要求》形成标准初稿。
4.形成征求意见稿
2025年7月28日~2025年8月11日,起草组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一)编制原则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以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团体标准工作程序》的规定起草。
(二)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
(三)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行业发展需求迫切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市场对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当前行业内技术标准分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已无法满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制定统一的通用技术要求,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安全与性能要求严格
温度传感器作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其
5
测量精度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能耗与安全。在电池热失控预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