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提出并归档,经中国技术市场协
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25年团体标准制修订计
划,标准名称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要求》。
(二)项目背景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作为保障电池、电机、空调
等核心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部件,其测量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
车辆的能耗效率、续航能力及安全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高速发展,从传统乘用车到商用车、特种车辆,温度传感器的应
用场景不断拓展,对其测量范围、响应速度、环境耐受性的要求
愈发严苛。
当前,行业内温度传感器的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企
业在传感元件选型、封装工艺、信号处理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规
范,导致产品兼容性差,增加了整车厂集成调试的难度;部分企
业为压缩成本,简化校准流程,使得产品精度波动较大,影响了
热管理系统的调控效果;同时,随着车辆工况复杂化,传感器在
高低温、振动、电磁干扰等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
而现有标准对新能源汽车特定场景的覆盖不足。此外,环保与能
效要求的提升,也对传感器的材料环保性、功耗水平提出了新挑
战。在此背景下,制定一套兼顾通用性与针对性的技术要求,成
1
为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的迫切需求。
(三)目的意义
1.目的
(1)统一技术规范
明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在设计、制造、检验等
环节的通用要求,涵盖性能指标、结构参数、测试方法等核心内
容,消除企业间的技术壁垒,确保产品在兼容性、互换性等方面
达到基本标准,为产业链协同提供技术依据。
(2)提升安全与可靠性
通过规范传感器的环境适应能力、抗干扰性能及长期稳定性
要求,降低因测量偏差引发的热管理失效、部件损坏甚至安全事
故风险,保障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可靠运行,满足新能源汽车对
核心部件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3)推动产业升级
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导向,引导企业在材料创新、工艺优
化、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温度传感器向高精度、低
功耗、耐极端环境方向发展,加速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2.意义
(1)助力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可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材料与低功耗设计,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双碳”战
略,推动传感器产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2
的统一。
(2)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
明确的性能与可靠性要求,可确保温度传感器在复杂工况下
的稳定表现,为热管理系统精准调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减少因
传感器故障导致的车辆续航缩水、部件过热等问题,提升新能源
汽车的运行效率与用户体验。
(3)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统一的技术标准可缩小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
升产品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传感器的出口贸
易扫清技术障碍,增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中
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四)起草单位及起草人名单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五)主要起草过程
1.文本调研
2025年1月启动了文本的调研工作,并与2025年2月完成
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2.标准立项
2025年6月向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申请,
于2025年6月27日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
准立项。
3.形成标准草案
2025年7月4日,起草组对资料收集情况进行汇总处理,
3
确定了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2025年7月28日,《新能源汽车
热管理用温度传感器通用技术要求》形成标准初稿。
4.形成征求意见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