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
工作组组建方案
一、组建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对医疗质量、舒适度以及
康复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外科手术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
“无管”作为一种先进的外科手术+麻醉新理念,在全球范围内
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无管技术旨在通过可视化的区域神经
阻滞技术和声门上通气工具(或保留自主呼吸),减少术中镇
痛药和肌松药的使用剂量,避免传统手术中的气管插管、引流
管、尿管和机械通气等围手术期支持措施,进而减少以上医源
性介入诱发相关并发症与应激反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优化
术后康复进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的多学科融合技术,无管技术在实际
应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各医疗机构对无管
技术的理解深浅不一,开展范围、能力与质量参差不齐,技术
水平不易衡量;另一方面,当前尚无统一、系统的无管中心设
置标准与建设规范,导致在组织管理、术式选择、麻醉模式、
人员培训、质控数据等方面缺乏一致性。这不仅制约了无管技
术的标准化推广,也增加了患者治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此背景下,制定科学、规范、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
《无管中心建设及工作规范》已成为推动无管技术高质量发展、
保障患者安全与疗效的迫切需要。该规范旨在从硬件配置、人
员配置、技术标准、操作流程、数据管理、质控指标等方面,
系统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无管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实现无管技
术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奠定基础。
同时,该规范也将为后续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据,推动无管
技术在国家层面形成建设与发展体系。通过构建可复制、可推
广的标准化模式,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实施
无管手术的能力与信心,从而惠及更多百姓。
为保障标准的前沿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以及有效推进各
项标准编制工作的落实,根据《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团体
标准管理办法(2024版)》要求,组建相应的团体标准工作组。
二、工作组任务
工作组主要任务为以下四点:
(一)负责标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开展技术调研和
咨询,以及必要的试验验证;
(二)负责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
(三)负责按照GB/T1.1的要求进行标准草案的编写;
(四)负责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收集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
研究和处理;
(五)根据标准审查会专家意见对标准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三、工作组入选条件
根据《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2024
版)》要求,工作组入选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具有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从事标准化及相关专业技术或科研工作3年以上;
(三)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发展状况;
(四)具有标准相关领域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工作组组建流程
根据《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2024
版)》要求,由标准主编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根据标
准起草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人员以及参与单位。
并将相关人员、单位信息报送至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标委
会秘书处,经审议通过后方可加入工作组。
五、工作组入选人员
主要起草人:何建行、刘辉、梁恒瑞、黄锦坤、王炜、古
迪、刘小友、谢少波、张晓薇、范良生、陈爱兰、赵亮、杨汉
宇、汪国营、王文熙、盛夏、李鹤飞、韩毅、彭俊、赵俊刚、
王举、李永乐、邓默、刘志东、阮军忠、彭浩、金华、汤隽、
李征、闫小龙、徐宁、蔡开灿、徐卉、孟龙、董鸣、陈军、陈
东红、车国卫、刘宏旭、赵小刚、郑斌、许顺、宋伟、鲁立军、
杜万朋、侯智亮、董喆、唐建、赵波、谷长平、赵洪林、郑希、
黄泽清、赵云鹏、徐国兵、王恩华、高双庆、张元松、高夏、
刘丹、卢笛、李樊、马国元、张洪兵、李继佳、李宁、陈昊、
孙大为、宋强、乔宗垒、钟巍、肖泽林、李红新、杨丽君、曹
佳彦。
主要起草成员皆参与了本标准的研究、讨论和不同章节的
编写。
六、工作组入选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河北
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云南省第一
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山东省卫生健康管理
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医院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
院)、安徽省胸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华中科技大
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