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山羊蓝湿革规范修订立项报告
EnglishTitle:Leather—WetBlueGoatSkins—SpecificationRevisionProjectReport
摘要
随着全球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制革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22887-2008《皮革山羊蓝湿革规范》已无法适应当前行业生产、质量控制和国际贸易的需求。该标准自2008年发布以来已有12年未修订,其技术内容与国际标准ISO5431:2022存在显著差异,且缺乏检验规则和合格判定等关键内容,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规范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本报告旨在阐述修订GB/T22887-2008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修订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修订后的标准将与国际标准接轨,完善理化性能指标(如收缩温度、氧化铬含量、六价铬限值等),增加检验规则、合格判定及环保要求,进一步提升山羊蓝湿革的产品质量、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山羊蓝湿革;标准修订;铬鞣工艺;环保要求;理化性能;国际标准;质量控制
Keywords:WetBlueGoatSkins;StandardRevision;ChromeTanning;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InternationalStandards;QualityControl
正文
一、修订背景与必要性
制革是通过化学、生化及物理机械处理改变动物皮的结构与性能,使其适用于多种用途的关键工业过程。鞣制作为核心工序,通过鞣剂与皮胶原纤维的化学交联反应,赋予皮革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铬鞣工艺因其成革手感丰满、机械强度高、耐热耐磨等优点,在我国制革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
然而,铬鞣过程产生的含铬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环保法规(如欧盟REACH法规、中国《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对铬排放的限制日趋严格。许多制革企业因废水处理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而面临生产压力。在此背景下,蓝湿革作为铬鞣后的半成品,因其稳定性高、可直接交易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制革厂的主要原料。山羊皮作为重要原料皮之一,其蓝湿革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现行国家标准GB/T22887-2008修改采用ISO5431:1999,但国际标准已于2022年更新为ISO5431:2022,在技术指标、试样制备方法、环保要求等方面均有重大调整。此外,我国标准缺乏检验规则与合格判定条款,不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对产品标准编写的要求。因此,亟需修订该标准,以保持与国际标准同步,满足行业质量监督、生产管理和国际贸易需求。
二、范围与主要技术内容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山羊皮为原料,经脱毛、铬鞣等主要工序加工制成的蓝湿革的生产与验收。文件规定了山羊蓝湿革的技术要求、取样与试样制备方法、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2.主要技术内容
-要求:
-原料皮:明确山羊皮原料的来源、等级及预处理要求。
-感官质量:包括颜色均匀性、表面平整度、手感等主观指标。
-理化性能:
-收缩温度(≥95℃);
-氧化铬含量(以Cr?O?计,≥3.5%);
-挥发物含量(≤20%);
-pH值(3.5-4.5);
-二氯甲烷萃取物(≤5%);
-含氯苯酚(如PCP、TeCP≤0.5mg/kg);
-六价铬(Cr??≤3mg/kg)。
-尺寸与分级:按面积、厚度、缺陷数量等进行分级。
-取样与试样制备:参照ISO2418:2017《皮革化学试验样品的制备》制定科学取样方法。
-试验方法:采用ISO17072-1(铬含量)、ISO17226-1(甲醛)、ISO17070(含氯苯酚)等国际标准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准确性。
-检验规则:明确抽样方案、合格判定准则及复验规则,符合GB/T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规定产品标签信息(如品种、等级、批号)、防潮包装要求及贮存条件(温度≤30℃,湿度≤80%)。
参与修订的主要单位
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承担单位,是国内皮革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院,长期从事皮革标准化、检测技术及环保工艺研究。该院牵头或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具备完善的标准研究体系和实验条件。在此次修订中,该院将联合制革企业、检测机构及高校,通过实验验证、数据比对和国际标准跟踪,确保修订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结论与展望
GB/T22887的修订将显著提升我国山羊蓝湿革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