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近零碳内河航道评估技术指南》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238.82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8-23
总字数:约1.17万字
文档摘要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

《近零碳内河航道评估技术指南》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工作组

2025年08月

目录

一、背景、目的意义和作用1

二、编制过程3

三、与现有相关标准的关系4

四、标准主要内容的创新先进4

五、标准主要内容的可行依据5

六、标准宣贯和推广应用的实施计划与措施11

七、编制过程发生的重大分歧意见及处理情况12

八、其他予说明的事项,包括涉及专利的处理、修订(废止)现行有

关标准的建议等12

一、背景、目的意义和作用

1.1编制背景

“十四五”以来,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港航领域的减

污降碳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并大力推进智慧绿色低碳内河航道的建设。

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相关战略部署,陆

续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

“一部三局”贯彻落实双碳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同时制修订了《绿色交通标准

体系(2022)》《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等标准规

范,全面推动水运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2023年4

月,交通零排放转型发展论坛会议首发《中国交通零排放转型蓝皮书》,要求通

过技术、基础设施、政策三方面推动航道近零碳转型,强调以清洁能源替代为核

心,结合数字化管理,逐步构建覆盖内河航道的零碳航运体系。2023年12月,

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要

加强数字赋能绿色发展,鼓励清洁能源如“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等多能

互补的应用,以及设备迭代升级,推进能耗智能监测、能源智能管理、环境智能

监测等系统的广泛应用。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

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出,“要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

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

撑。”2024年10月,CCTP举办迈向零排放交通论坛,以“新型能源体系发展与

交通零排放转型”为主题,聚焦污染防治、新型能源系统协同发展、人工智能深

度应用,逐步从高碳到低碳到零碳,推动内河航道从“末端使用零碳”向“全寿

命零碳”跃迁。

随着减污降碳政策不断丰富,低碳场景标准逐步完善。尽管在绿色航道规划、

建设与养护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2018年出台了《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

第3部分:绿色航道》(JT/T1199.3-2018),该文件是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

理的全生命周期绿色航道评价体系。2021年出台了《内河航道绿色建设技术指

南》(JTS/T225-2021)和《内河航道绿色养护技术指南》(JTS/T320-6-2021),

1

前者对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布置、护岸、护滩、护底工程、筑坝工程、疏浚工程和

清礁工程做出规定,为内河航道工程绿色建设提供指导,后者对内河航道的绿色

养护工作,包括航标、疏浚、航道整治建筑物、航道养护生产设施和船舶等的日

常养护工作做出规定,指导航道绿色养护工作。2024年安徽省出台了《内河航

道工程生态评价指南》(DB34/T4767-2024),对航道工程中的通航、岸坡、

水质、水生生境、景观等特征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最终评价为一类(优秀)、

二类(良好)、三类(中等)、四类(差)。这些标准与指南主要聚焦于传统意

义上的绿色航道建设与维护,对于近零碳内河航道的特定需求尚存在空白。此外,

近零碳相关标准已发布《近零碳交通设施建设技术要求第1部分:货运枢纽》

(JT/T1537.1-2025)、《近零碳港区建设技术要求》(T/CIN015-2023)可供

参考。

1.2目的意义和作用

在“双碳”“近零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的水运事业也迎来了重要的战略

性发展机遇,在长江经济带,其污染物排放是区域内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政府

正大力度推广电动驳船和岸电系统,通过锂电池船舶替代传统柴油动力,大幅减

少污染排放并提升运输效率。武汉、重庆等港口已建设了一批绿色航运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