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电驱桥系统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和技术迭代加速,传统燃油驱动系统逐渐被高效电驱动方案替代,其中电驱桥因其
集成化设计成为推动商用车电动化的核心部件。电驱桥将电机、减速器和控制系统高度整合,直接驱动车
轮,大幅缩短动力传递路径,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整车质量。这一技术路径不仅优化了底盘布局,
释放更多电池安装空间,还为车辆轻量化和续航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持。
早期方案仅将电机外挂于传统车桥,冷却效率低且换挡存在动力中断;而当前先进方案采用分段式组
合桥壳,集成油冷扁线电机与多挡变速系统,实现换挡平顺无中断。高速电机与行星齿轮、圆柱齿轮的协
同设计,进一步扩展了挡位覆盖范围,使车辆在高速巡航与重载爬坡等复杂工况下均能保持高效运行。扁
线电机和油冷技术的应用成为突破重点——前者通过提升槽满率扩大高效区,后者则直接冷却铁芯与绕组,
显著提高功率密度,使电驱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高扭矩输出。
在干线物流、城市环卫等标载场景中,集成化电驱桥凭借效率优势逐步成为主流;而在非铺装路面或
重载领域,中央驱动与传统桥组合仍占主导。双电机同轴布局、分布式驱动等创新构型的出现,进一步强
化了高负荷工况下的动力冗余和操控稳定性。
目前,新能源商用车电驱桥系统相关的标准有GB/T18488-2024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QC/T
533-2020商用车驱动桥总成。
GB/T18488聚焦电机、逆变器等电气部件的绝缘、耐压及电磁兼容性,缺乏对机械传动结构的深度适
配;QC/T533则侧重传统机械桥壳的刚度、疲劳寿命及润滑密封等机械性能,未涵盖电驱动特有的高压安
全与能效管理。本项团体标准相较于GB/T18488-2024和QC/T533-2020,实现了从单一部件规范向集成系
统要求的跨越式升级。通过融合电气安全与机械可靠性,填补了集成化电驱桥的系统性空白。将电机、变
速器、车桥及控制模块的协同要求纳入统一框架,明确换挡平顺性、差速可靠性等机械电气耦合指标,弥
补了分立标准的衔接漏洞。
先进性与创新性:
1、结构设计创新:将电机与驱动桥集成,按外挂式、同轴式等构型分类,优化传统商用车动力传动
布局,减少动力损耗,提升空间利用率,为新能源商用车轻量化和紧凑化奠定基础。
2、性能指标先进: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不低于70%,响应时间不超50ms,电机控制器扭矩响应快
且超调量小,突破传统制动与动力控制局限,提升能源利用与动力输出精准性。
1
3、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升:对壳体静扭强度、刚度和振动疲劳寿命严格要求,齿轮和换挡机构疲劳寿
命有明确标准,保障复杂工况下系统稳定,降低故障风险。
4、智能化交互升级:支持CAN总线通信,与整车控制器交互多类关键信息,实现动力系统智能化监
控与协同控制,为整车智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适应新能源商用车智能化发展。
5、密封与冷却技术创新:冷却回路承压及密封性要求高,兼顾不同结构驱动电机系统,确保极端环
境下散热与密封性能,保障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新能源商用车电驱桥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升系统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制定团体标准能统一电驱桥系统的技术参数和接口规范,确保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在新能源商用车中无
缝集成,避免因规格差异导致的适配问题。
2、保障车辆安全和运行可靠性
团体标准明确安全要求和测试程序,规范电驱桥系统的设计、制造和验证流程,有效预防潜在故障如
过热或短路风险。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车辆在复杂工况下安全运行,增强用户对新能源商
用车的信任度,减少事故隐患,为公众出行提供坚实保障。
3、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设定基本性能基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高效、环保的电驱桥技术,推动材料科学和
制造工艺的突破。加速行业从传统驱动向电动化转型,培育高端制造能力,吸引更多投资和创新资源。
4、优化用户体验和市场接受度
标准化确保电驱桥系统性能一致,用户更容易理解和选择产品,降低购车和维护的不确定性。这将提
升驾驶舒适性和经济性。
5、支持政策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团体标准与国家环保战略相衔接,规范电驱桥系统的低碳设计和资源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