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公司供应商审计规章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餐饮公司对供应商的管理与监督,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物资及服务符合公司质量、安全、成本等要求,保障公司正常运营,维护公司及客户利益,特制定本供应商审计规章。
2.依据
本规章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餐饮行业标准以及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要求制定。
3.原则
-客观性原则:审计过程和结果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不受主观因素干扰。
-全面性原则:对供应商的审计涵盖其资质、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财务状况、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
-独立性原则: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不受供应商及其他部门的不当影响,确保审计结果公正。
-动态性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以适应公司发展和市场变化需求。
二、适用范围
本规章适用于与餐饮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所有供应商,包括但不限于食材供应商、餐具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同时,公司内部参与供应商管理和审计的各部门及人员也应遵守本规章。
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1.审计小组
-组成:由采购部门、质量控制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采购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审计工作。
-职责: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等。
2.采购部门
-职责:负责收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建立供应商档案;协助审计小组开展审计工作,提供采购相关数据和资料;跟踪供应商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
3.质量控制部门
-职责: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估;参与审计过程,重点审查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生产流程。
4.财务部门
-职责:负责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资金流动情况审查等;评估供应商的财务风险。
5.法务部门
-职责:审查供应商的法律合规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知识产权、劳动法规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和建议。
四、管理内容与流程
1.审计计划制定
-每年年初,审计小组根据公司采购计划、供应商合作情况等因素,制定年度供应商审计计划。计划应明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内容和审计人员分工等。
-对于新开发的供应商,在确定合作意向后,应及时安排首次审计。
2.审计准备
-审计小组向被审计供应商发送审计通知,告知审计目的、范围、时间和需提供的资料等。
-采购部门整理并向审计小组提供供应商的相关资料,如采购合同、交货记录、质量反馈等。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内容,准备相应的审计检查表、调查问卷等工具。
3.现场审计
-资质审查:检查供应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生产能力评估: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员配备等情况,评估其生产能力是否满足公司需求。
-质量控制审查:审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实地检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等环节。
-财务状况审计:审查供应商的财务报表,分析其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核实其资金流动是否正常。
-社会责任审查:了解供应商在环境保护、劳动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评估其社会责任感。
4.审计报告撰写
-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应包括审计概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审计报告需经审计小组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由组长签字确认。
5.审计结果反馈与整改跟踪
-审计小组将审计报告发送给供应商,要求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采购部门负责跟踪供应商的整改情况,定期向审计小组汇报。整改完成后,审计小组可进行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权利与义务
1.公司权利
-有权对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供应商应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和信息。
-对于审计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供应商,公司有权暂停或终止合作,并追究其相应责任。
2.公司义务
-向供应商提供审计结果反馈,并给予合理的整改时间和指导。
-保护供应商的商业秘密,不得将审计过程中获取的敏感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3.供应商权利
-有权对审计结果提出异议,并要求公司进行复查。
-有权获得公司关于整改的合理建议和支持。
4.供应商义务
-按照公司要求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资料和信息。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按时提交整改报告。
六、监督与考核机制
1.内部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