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语类院校短视频思政育人路径分析与探索
近年来,短视频以其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形式内容丰富等特点迅速占领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有10.5亿短视频用户,占整体网民的95.5%,使用过短视频的青少年群体占比65.6%[1],高校学子成为短视频使用的重要群体。外语类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技能兼具的人才的重要阵地[2],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为外语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提供了创新渠道和实践载体。通过内容的精准设计与传播,外语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多语种、多文化的传播环境中,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利用短视频进行思政育人是时代趋势,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把握短视频平台的舆论主动权,提高思政育人与时代的契合度,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代下短视频思政育人的优势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短视频内容的种类繁多,从日常百科到自然科普,从时事政治到社会娱乐,外语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观看,在轻松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提升语言能力。短视频摆脱了传统图文较为直白枯燥的传播局限,可以结合声音、特效,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直观和生动。通过构建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注重短视频中音乐和画面的节奏匹配,可以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不仅降低了受众的理解难度,也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率。
(二)交互方式灵活多变
短视频平台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为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提供渠道,这种双向交流的形式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此外,弹幕这种即时互动形式更是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和共鸣感。学生可以在观看内容的同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形成一种群体参与的氛围。通过这种交流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参与感,还能从互动中吸收他人的观点,开阔自己的视野。
(三)资源获取广泛即时
短视频平台汇集了国内外多种资源,无论是国际热点事件、文化交流内容,还是各类语言教学资源,都能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丰富的内容供给,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通过观看与不同国家语言、习俗、艺术等相关的短视频,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理解。这种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此外,短视濒平台还能快速传播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背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形势,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新时代下短视频思政育人的挑战
(一)泛娱乐化的平台基调削弱思政育人影响力
短视频平台的泛娱乐化倾向,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注意力分配模式。以娱乐为主的内容呈现形式,如“俊男靓女”的形象包装、“热歌热舞”的节奏驱动,以及各种趣味性极强的段子和挑战视频,迎合了学生对轻松和快速满足的心理需求。这种内容虽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但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浅层次、短平快内容的依赖,削弱了对深度思考和逻辑推导内容的关注意愿。在这种泛娱乐化的主流环境下,思政类短视频因其主题的严肃性和教育性,常被视为“沉重”或“不够有趣”,难以与娱乐化视频相竞争。即使部分思政类短视频采用了学生喜好的方式以增强吸引力,也可能因为无法完全贴合娱乐的语境,出现“既不够深刻也不够娱乐”的尴尬局面,使得思政育人类短视频的受众范围局限在少数对该类内容本身有兴趣的学生群体中,难以实现学生层面的广泛传播。
此外,泛娱乐化还容易导致学生对短视频平台的功能定位产生偏差,将其更多视为“放松工具”而非“学习平台”。这种定位影响了学生主动选择优质内容的意愿,使得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思政类内容被边缘化。
(二)信息茧房和碎片化阻碍思政育人连贯性
短视频平台大量地利用了推荐算法机制,根据用户的观看记录和兴趣偏好推送内容,这种机制使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高频率接触到符合自身兴趣和认知习惯的内容,导致思维模式逐渐固化。这种“信息茧房”,不仅减小了学生接触不同观点、价值观的机会,还容易影响其思想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养成,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对与自身兴趣或认知相悖的内容的排斥心理。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全面的世界观,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思政教育对其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力[4
同时,短视频以其轻量化和碎片化的特性吸引了大量受众,但这种浅层的传播模式也限制了视频内容的深度。海量信息的快速推送让学生习惯于浅层浏览,对复杂主题的耐心和深入理解能力逐渐减弱[5]。思政育人是一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