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慢性鼻鼻窦炎概述
2.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
3.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
4.慢性鼻鼻窦炎的药物治疗
5.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6.慢性鼻鼻窦炎的非药物治疗
7.慢性鼻鼻窦炎的预后和随访
8.慢性鼻鼻窦炎的并发症
01慢性鼻鼻窦炎概述
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范围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患病率高达10%-12%,病程超过12周,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分类类型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慢性鼻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炎型、慢性鼻窦炎型、鼻息肉型、真菌性鼻窦炎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病因分析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复杂,包括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其中细菌感染占主导地位,如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感染因素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病因是鼻腔和鼻窦的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约70%-80%的慢性鼻鼻窦炎与细菌感染有关,如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过敏性因素过敏性鼻炎是慢性鼻鼻窦炎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据研究,约30%-40%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解剖因素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窦开口狭窄等,会影响鼻腔引流,导致分泌物在鼻窦内潴留,进而引发或加重慢性鼻鼻窦炎,这类患者约占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20%-30%。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学炎症反应慢性鼻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肿胀、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生和黏液分泌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黏膜水肿慢性炎症导致鼻窦黏膜水肿,组织间隙增大,导致黏膜增厚,影响鼻窦引流,分泌物在鼻窦内潴留,易诱发感染和炎症加重,黏膜厚度可增加至正常厚度的2-3倍。黏液分泌慢性鼻鼻窦炎中,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增生,导致黏液分泌增多,黏液性质改变,变得黏稠,不易排出,加重鼻塞和鼻窦引流不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02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
病史采集主诉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面部疼痛等,了解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季节变化、环境因素等。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有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病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以及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鼻腔用药或抗生素的历史。过敏史调查调查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花粉、尘螨等过敏原,了解过敏原的种类和接触情况,有助于诊断过敏性鼻炎或真菌性鼻窦炎等特异性疾病。
体格检查鼻部检查进行详细的鼻部检查,包括鼻腔黏膜色泽、肿胀程度、分泌物性状等,观察鼻中隔是否偏曲,以及鼻腔是否有新生物、息肉等异常情况。嗅觉功能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使用嗅棒或嗅液进行嗅觉测试,了解嗅觉减退的程度,有助于诊断嗅觉性鼻窦炎等疾病。面部检查检查面部是否有压痛,特别是在鼻窦开口附近,如额窦、上颌窦、筛窦等区域,以及是否有鼻泪管阻塞的症状,如泪溢等。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是诊断慢性鼻鼻窦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鼻窦黏膜、骨壁和气房的情况,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通常建议使用薄层扫描。鼻腔内镜检查鼻腔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情况,检查鼻腔是否有息肉、炎症、新生物等,是诊断慢性鼻鼻窦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过敏原检测、鼻窦分泌物培养等,有助于了解炎症的性质、病原体类型和过敏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03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鼻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慢性鼻鼻窦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可减轻鼻腔黏膜炎症,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鼻喷剂、氟替卡松鼻喷剂等。口服激素对于病情较重或对鼻用激素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迅速减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血糖、血压升高,以及骨质疏松等。抗生素治疗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口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通常疗程为10-14天,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手术治疗手术适应症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鼻窦炎反复发作、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目的在于改善鼻腔引流,去除病变组织,恢复鼻窦通气功能。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鼻窦开放术、鼻中隔矫正术、鼻腔息肉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包括鼻腔冲洗、鼻部冷敷、避免剧烈运动等,以减轻术后不适和促进愈合。术后随访对于评估手术效果和及时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通常建议定期复查。
非药物治疗鼻腔冲洗鼻腔冲洗是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减轻